魏志偉 全港商會創會副會長

香港素有「美食之都」美譽,從街頭茶餐廳到米芝蓮三星餐廳,從傳統粵菜到融合全球風味的創新料理,以多元包容的飲食文化征服世界。然而,近年來本土餐飲創新乏力、租金高企與人力短缺三重壓力下,香港美食的金字招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但若能重新梳理成本要素,將租金、人力等核心問題與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深度結合,可令香港餐飲業重現輝煌。

香港核心商業區的租金長期高居全球前列,但近年餐飲業態的劇變已令傳統高租金模式難以為繼。數據顯示,去年香港持牌食肆數量較2018年增長14%,但總收益反而下降8.5%,其中銅鑼灣、尖沙咀等旅遊旺區的「吉舖」有所增加。更應該警惕的是,部分業主仍固守疫情前的租金估值,寧願讓旺區商舖空置數年,也不願接受市場實際租金水平。這種「寧空勿降」的心態,不僅影響城市觀感,更嚴重減少年輕創業者的創業機會。

破局之道在於建立租金與業態聯動機制。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對核心區空置超6個月的商舖徵收空置稅,倒逼業主調整租金預期。同時,推出「創新餐飲孵化計劃」,對承租「吉舖」的年輕創業者提供首年租金補貼,並聯合商會打造「共享廚房」降低初期成本。既為新晉主廚提供展示平台,又可活化街區商業生態。

香港餐飲業人力短缺問題已演變為結構性危機。有餐飲業界人士估算,行業至少欠缺3萬至4萬人手。儘管特區政府放寬輸入外勞政策,但「招工難」與「留人難」並存,年輕人普遍視餐飲業為「過渡性工作」,或者怕辛苦不願入行,行業平均流失率高達40%,形成惡性循環。

現今年輕一代對餐飲業的印象,仍停留在「捱更抵夜、辛苦又卑微」的刻板印象。要打破此觀念,特區政府與業界必須攜手推動職業教育與宣傳。例如,將餐飲管理、廚藝創新、食品科學等課程更多納入中學或大專的選修範疇,讓年輕人及早接觸行業新面貌;舉辦青年廚藝大賽、餐飲創業孵化計劃,提供資金與導師支援,鼓勵創新思維;同時提升行業形象,強調餐飲不僅是體力勞動,更是融合藝術、科技與文化的創意產業。

重塑人力優勢需雙管齊下,一方面,將餐飲技能培訓納入「職業訓練局」核心課程,與米芝蓮餐廳、國際酒店集團合作開發「現代餐飲管理」學位課程,提升行業的社會認同感。另一方面,借鑒日本「匠人制度」,建立「主廚—學徒」傳承體系,對連續工作滿5年的廚師授予認證。

從國際化人才、自由流通的資訊、成熟的金融與物流體系、對食品安全的高標準,到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香港的優勢從未消失,要重塑美食之都,關鍵在於如何重組成本要素,釋放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