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潮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本港長者人口比例將由2021年的20.5%上升至2046年的36%,屆時每三名香港市民中便有多於一名是長者。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加速推進,近年北上安老已漸成趨勢。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跨境安老措施,便利香港長者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這也成為愈來愈多長者認真考慮的退休生活方案。就此,筆者於去年7月及今年5月分別在立法會就「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及跨境安老配套提出口頭及書面質詢,期望特區政府能進一步公開相關資料,並提供更多便利措施。

近年,多項配套相繼落地。其一,「醫健通+」跨境健康紀錄已上線,香港長者於內地就診時可授權指定的醫療機構查閱其香港的病歷與用藥資料。其二,長者醫療券可於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其三,政府統計處和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大部分在內地居留的香港長者或居民均在廣東省及福建省居住,佔整體人數約八成。在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下,選擇在粵閩兩省養老的合資格香港長者,不必每年回港亦可領取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特區政府亦正與銀行業商討可行方案,讓在粵、閩兩省安老的香港長者,可以透過銀行更便捷地領取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以上進展標誌着跨境安老政策已經在不斷優化,下一步應持續提升服務質量、資訊透明與跨境醫療銜接,讓長者與家屬可以更安心、更便利地作出選擇。

跨境安老人數倍增

至於「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特區政府去年7月回應筆者質詢時指出,截至2024年3月底,參與計劃的香港長者僅約170人。然而,一年之後人數已有顯著增加。根據社會福利署最新公布,截至2025年4月底,大灣區內地城市已有15間指定安老院參與計劃,入住的香港長者人數亦由約170人增加至約460人,增幅高達1.7倍。以深圳為例,計劃下專設的303個港人床位,現時已有約200個長者入住,使用率約為66%,反映「近距離」確實是長者安老選址時的重要考量。

筆者於去年曾到訪位於深圳鹽田的「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與參加「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長者交流,了解他們的實際體驗及選擇原因。以費用為例,長者在香港入住資助宿位仍需支付約2,000元,但參加「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則無須繳付費用。同時,長者可享6個月的試住期,如果長者試住後認為不合適,在試住期內可以回港,長者原有的資助長期護理服務申請不受影響。至於選擇入住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人因子女在內地工作,希望「人近心近」;有人看重空間寬敞、環境宜人;也有人覺得當地康復設施與需求更配合。可見隨着近年跨境醫療、津貼和社區支援等配套逐步完善,愈來愈多長者覺得「這條路可以走」,能夠善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資源,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一個可行的選項。

整合全方位安老服務

此外,跨境安老不只是「床位輸出」,而應該是一套涵蓋醫療、康復、社區服務的整合方案,為長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顧。因此,相應的資訊透明度亦需要提升。現時市民對於參與院舍的名單、各項政府服務收費、醫療資源、緊急轉介安排等資料,仍未能一目了然。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建立一站式跨境安老資訊平台,集中提供各項院舍服務、醫療對接、資助政策及申請流程的資料,讓長者和家屬有更具體的參考依據,增加社會對跨境安老的信心。

大灣區融合發展為香港長者提供多一種安老可能性,讓長者不僅能享受更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還能在醫療、津貼及社區支援方面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