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霞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
後疫情時代,經濟和社會狀況尚未在急流中喘定。對於剛投身社會的青年來說,每天切身感受物價通脹帶來的壓力,但就業市場收縮,覓得一份心水工作難上加難,可謂點滴在心頭。一部分青年於是選擇放棄力爭上游,寧願維持最基本生活,這不僅反映出他們對社會不夠信任,也揭示了他們與社會之間的疏離。早前有研究發現,本港青少年普遍對社會不抱太大期望,尤以經濟壓力下的弱勢青年最難以向上流動。另一項調查則指出,青年認為成就應建立於個人才能與強項,與成年人普遍以高薪厚職作為成功標準有明顯落差。這種期望落差,令不少青年對前途感到迷惘和無力。
青年是社會未來的希望。要讓青年肯定自我、對人生充滿希望,並樂於回饋社會,我們必須突破傳統框架,重新想像青少年服務的定位。傳統的服務模式已不足以回應當下青年的多元需要,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接納、理解及有效接觸青年群體。
我們建議推行更多「青年向上流」計劃,聚焦自我探索與身份認同,讓青年主導規劃個人成就路徑,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及自我效能。同時,應推動職場探索項目,讓學生於在學期間有機會體驗真實職場,並加強教育機構與各行業的合作,為青年創造更多元的發展選擇。
扶助基層青年 實現自我突破
在強調個人化與創造力的21世紀,青年服務應以「青成共創」(Youth-Adult Partnership)為核心,鼓勵青年從身邊議題出發,發掘創意、設計解決方案。這種模式不單讓青年的想法得以實踐,更促使成年人成為引導者和協作者,攜手將青年創意轉化為具社區價值的項目,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身處不利環境的青少年,更需要社會各界攜手擴闊他們的發展機會。特區政府推行的「共創明Teen」計劃,便是一個成功例子。這個計劃支援居住於劏房的中一至中四學生,透過師友配對、訂立學業及職業目標、培養理財觀念和分階段財政支援,協助青年開展「個人發展計劃」,探索未來多元可能。此計劃已成功打破跨代貧窮的隔閡,見證了無數青年蛻變成長的故事。青年得到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信心、目標與希望。
計劃其中一位學員的經歷令人感動。他過去一直缺乏自信,總是習慣當聽眾,認為自己的想法微不足道。然而,在計劃的友師鼓勵下,他勇敢嘗試攀岩運動,成功克服內心恐懼。這次突破,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讓他在日後的交流團中積極參與、主動關心隊友,從靦腆少年蛻變為隊伍的凝聚者。如今,他已晉身為新一屆學員的師兄,主動帶領新一屆學員參與計劃、主動學習,回饋社會。他直言:「計劃的社工和友師讓我找到自己的價值,學會訂立目標,現在正努力學習,希望日後成為一位社工,回饋社會。」他的故事印證了,青年計劃如何助人自我突破,推動青年向上流。
推動社會與青年雙向成長
我們深信,只要給予青年足夠的信任和空間,他們必定能夠成為推動社區改變的重要力量。青年是創新、活力和希望的源泉。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青年、社區夥伴及有心人加入這場生命的栽培運動,讓青年敢夢、敢試、敢創。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青年能夠自信展翅、主動成長、積極回饋社會的未來,推動整個社會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