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梅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隔多年,我依然記得我的學前班的孟老師,她的音容笑貌那麼熟悉,語重心長的教誨彷彿還在耳畔回響。孟老師用知識和善良培養孩子們,給我們童真的心靈填滿知識和友愛,她的教育使我在人生路上走得堅定而從容。
小時候,我就讀的學前班名為育紅班,即現如今普及的幼稚園,班級設置只有一個班,教我們的老師也只有一位。孟老師本來教小學,從小學部被調配來教我們小孩子,有點大材小用,但她並沒有任何怨言,安心於教學。育紅班裏的孩子們的年齡差距大,小的四五歲,大的七八歲,班級設置沒有小中大班之分,孩子們在一間教室裏學習,難免有磕磕碰碰的小摩擦,孟老師總是耐心地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在她的心目中,孩子不僅是父母手心裏的寶貝,也是她眼裏的明珠。孟老師將自身的才藝悉數教給我們,比如唱歌、跳舞、繪畫和講故事,她教我們中文拼音和讀書識字,還教我們算數和做遊戲,也帶領我們參加生產勞動,那些表現好的孩子,孟老師會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表揚。
夏日裏,新蟬嘶鳴,樹葉搖曳,孟老師帶領我們去銀線河畔的小樹林裏乘涼。銀線河彎彎繞繞,水流潺潺,奔流吟唱,蘆葦挨挨擠擠,隨風飄蕩,翠鳥爭鳴,蒲草挺箭,魚蝦漫遊,我們被優美的景致所吸引,不由四散玩耍。孟老師招呼我們到河邊的沙灘上集結,她找了一根樹枝,掰成小枝分給我們,她用樹枝教我們在沙灘上寫字繪畫。樹枝當筆,沙灘作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文具,省卻了粉筆和紙張,也沒有擦拭黑板帶來的粉塵。平整的沙灘,細密的沙質,留下我們的文字和畫作,也留下了我們探索求知的小腳印。
麥收季節裏,孟老師帶領我們去麥田裏幫忙撿拾麥穗。金黃色的麥田一望無際,微風拂過,麥浪翻滾,湧動着大地豐收的幸福和喜悅。農人揮舞着鐮刀收割麥子,並將麥子捆成一個個麥秸束,孟老師帶領我們跟在後面撿拾落在田裏的麥穗,我們的小手飛快地撿拾着麥穗。被收割後的麥田裏,齊刷刷的麥茬如同小刀一般鋒利,一不小心踩着,就會扎着腳板底,孟老師囑咐我們戴好草帽,小心腳下。太陽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大滴的汗珠從我們的額頭滑落,滴落在麥田裏,我們享受着勞動的快樂,也體驗着勞動的艱辛。孟老師抓住時機,教我們背誦古詩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們大聲朗讀着,那一刻,我們懂得了每粒米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不浪費每一粒米。
孟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獨特,她對我們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有一次,孟老師組織有體育特長的孩子百米賽跑,一位小夥伴跑得猛了些,被另一位小夥伴絆倒在地,磕破了膝蓋大哭,大家驚慌失措。孟老師快步走來,耐心地詢問磕倒的緣由,並帶領他去衞生室塗了紫藥水。事後,孟老師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要相互照顧,時刻注意安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孟老師的教導刻在了我們童稚的心裏,在以後的玩耍中,小夥伴之間再未出現過此類情況。
幾年以後,我們都去各地求學,隨後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離開了孟老師。孟老師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教育教學是她一生的癡愛,在3尺講台上,她一站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才得以頤養天年。可年老體弱的孟老師得病了,據說是老年癡呆症。我們幾個當年的小夥伴相約,一起去看望孟老師。只見孟老師滿頭銀髮,老態龍鍾,再也沒有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她已經認不出她曾經的學生,甚至連她自己的子女都不認識了,出門遛彎時,她也記不清回家的路,時刻得有人陪伴其左右,我們多麼希望孟老師能像從前一樣年輕漂亮。孟老師一生為人師表,坦然大度,盡心盡力對待我們。她心地善良,有耐心,平和之中帶着威嚴,好像她一眼就能看穿我們的小心思,總是將我們的驕傲自滿或差錯消滅在萌芽狀態,讓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時光飛逝,歲月染白了孟老師的鬢髮,她對教育事業的盡職盡責,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她的獨特的教學法,永遠地鐫刻在了我兒時的記憶裏。每當回憶起和孟老師相處的那段美好的幼年時光,我都感覺無比幸福幸運,彷彿有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走出一片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