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 宋清輝
金融監管,是維護資本市場秩序的基石;監管者的清廉,是保障市場公平的重要防線。近日,中國證監會原發行監管部監管四處處長楊郊紅貪腐案曝光,再次敲響警鐘。這起案件是近年來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條線多位官員密集落馬的縮影,深刻提醒我們,金融反腐任重道遠,亟需持續發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楊郊紅案最引人關注的,是他作為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的實權處長,掌握A股IPO的「生殺大權」。這項權力,本應是為資本市場嚴把入口關、篩選優質企業、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工具,卻淪為少數人謀取私利的籌碼。通過「突擊入股」等方式,楊郊紅隱蔽地分享擬上市公司的「原始股盛宴」。這種腐敗形式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更是對監管公信力的嚴重打擊。
「專業型腐敗」嚴重打擊公信力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腐敗不是在任期間的「即時變現」,而是在離職多年後再利用原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認購擬上市公司原始股,實現非法利益的兌現。這種腐敗模式,不僅加大了監管和查處的難度,也揭示出制度設計上的漏洞,使得一些「聰明」的腐敗分子得以規避審查。
楊郊紅的落馬並非偶然,而是中國證監會系統掀起反腐風暴的必然結果。從原主席助理朱從玖,到發行監管部副主任李筱強,再到楊郊紅,這些案件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是長期在證券發行監管核心崗位上工作、深諳監管規則和市場運作的「專業人士」。他們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人脈資源,精心策劃、步步為營,將腐敗行為包裝得天衣無縫。在我看來,這種「專業型腐敗」對市場的危害更大,因為它不僅是簡單的權力濫用,更是利用專業知識對監管制度的惡意規避和利用。
從源頭切斷「旋轉門」利益輸送
中國證監會已採取系列措施,試圖從制度層面堵塞漏洞,從根本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首先,強化「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中國證監會持續加大對新型腐敗、隱性腐敗的穿透式治理力度,重點打擊「政商旋轉門」問題。2024年發布的《證監會系統離職人員入股擬上市企業監管規定(試行)》,就是一次強有力的制度反擊。通過延長離職人員入股禁止期、擴大監管範圍、提出更高核查要求等措施,旨在從源頭上切斷「旋轉門」帶來的利益輸送。
其次,持續完善發行監管制度。中國證監會需要進一步深化註冊制改革,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即通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審核過程的透明度,引入社會監督機制,讓陽光穿透權力的「隱秘角落」。同時,還應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壓實其「看門人」責任,從而讓中介機構在發現和揭示風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違規行為採「零容忍」態度
最後,亟需建立健全監督與懲戒機制,建立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即通過加強對核心部門和關鍵崗位人員的日常監督,建立健全的廉政檔案,並對違規行為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讓腐敗分子付出沉重代價。
楊郊紅案的曝光,再次警示我們,金融反腐沒有「休止符」。未來,中國證監會需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並從制度建設、監督機制和文化建設等多個層面,多管齊下,共同發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鏟除證券腐敗滋生的土壤,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節錄)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