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與科技變革交織的新時代,人類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哲學的批判性思維與前瞻視野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思想指引。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在本月12日及13日一連兩天盛大舉行,匯聚全球哲學界權威學者與新銳思想家的頂尖智慧,共有逾百名國際知名學者與社會賢達出席,一同思想碰撞,探討哲學如何回應當代挑戰,激發哲學創新活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東方智慧與全球視野。獲頒「世界哲學終身成就獎」的新儒家思想領軍人物杜維明透過視頻演講,提出「以修身為本、以仁道為綱、以良知為引」三個方面,將儒家哲學思想與當代挑戰相結合,向全球學術界以至社會大眾說明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與人工智能(AI)等科技和諧共融的發展之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
是次論壇由香港哲學研究院、紫荊文化集團聯合《大公報》、香港《文匯報》、《星島日報》、《香港商報》共同主辦。12日舉行的開幕式,由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秘書長王松苗、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暨論壇共同主席許正中、香港哲學研究院院長暨論壇共同主席舒心等嘉賓主禮。
三方面闡明儒家哲思與和諧發展
一連兩天的論壇昨日圓滿結束,與會哲學家的精彩演講內容仍發人深省。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杜維明,雖因健康原因未能親身出席為其「世界哲學終身成就獎」領獎,但仍通過視頻,以「學做人:從修身到大同的人文關懷」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從三個方面闡述做人的根本與所面對的挑戰,為一眾參與者帶來重要的思維啟發。
第一,以修身為本。杜維明表示,從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善即知識」,到孟子的「人皆有惻隱之心」,其核心價值皆在於喚醒人的內在德性,而非簡單的道德規範,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是實現人際和諧與天人合一的基本前提,與他所強調的「身心性命之學」一致。「我們必須重新追問『我是誰』這一根本命題。這個『我』不是抽象的主體,而是具體的、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身、心、靈、神貫通統一的生命存在。也不是純粹的工具之物,而是承擔天命、與人同群、與天地萬物相輔相成的存在。」
第二,以仁道為綱。杜維明說,當今世界文明共識日漸薄弱,衝突對立不斷加劇。民主思潮起伏不定,文化認同在歷史記憶與現實重構間產生裂痕,技術霸權、認同政治與全球貧富失衡更強化非此即彼的對抗思維。面對此種困境,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退回到狹隘的特殊主義,更不能寄望於抽象普遍主義,因此,必須重振「仁」道精神為文明對話的基礎。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忠道,建立跨文明價值體系的溝通橋樑,並以「天下大同」作為人類的最高願景。
第三,以良知為引。AI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突破、宇宙探索及新能源開發,標誌着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時代,杜維明點出,新技術的契機背後,也潛藏身份認同的矛盾與精神危機,需要構建新的人與AI之間的道德、倫理及法規。他強調:「如今AI已從感知式識別圖片,發展到以知識訓練為核心的深層學習。人類的知識儲備很快將被AI掌握,它們甚至可能擁有自己的思考、自我定義,甚至建立自己的世界模式,代替人類的經驗。」
AI代替不了道德靈魂 人須喚醒良知
杜維明強調,AI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的道德靈魂、感性體驗與創造性靈感。因此必須重新喚醒儒家思想中的「良知」這一核心概念,它既是道德判斷的起點,也是人通向天道的門戶。缺乏這種源自天命的內在指引,人類即便擁有再強大的技術能力,也可能迷失存在的根本意義。
對當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杜維明強調:「我們不會是迷途的羔羊,也不會是AI的奴隸。」他認為,要將儒家有本有源的精神傳統,匯入人類共同的精神資源,為解決未來的矛盾增添力量,為此哲學思考必須正視技術、權力與商業之間的現實矛盾,在保持對生命敬畏的同時,堅守道德底線,為解決未來挑戰提供智慧資源。
他又寄語:「我們不能忘記學做人的初心,必須守住以仁為核心的根本,與天人相應,內在超越生命問題;拒絕工具理性主導下的庸俗化,使哲學不衝動、不虛無、不負時代。」
論壇兩大得獎者介紹
世界哲學終身成就獎:杜維明
簡介:
●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同時為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及國際哲學院院士兼副院長
●作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應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邀請,參與推動文明對話的「世界傑出人士小組」
●作為「儒學第三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長期致力於詮釋儒家經典,並以全球文化多元發展的視角重新審視儒家傳統,力求通過創造性轉化復興中華文化
●他開創的「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等論域,在國際思想界影響深遠
學術成就:
●於2001年及2002年分別榮獲第九屆國際「李退溪研究獎」及聯合國「生態宗教獎」
●2009年更獲頒首屆「孔子文化獎」
代表著作:
●《行動中的新儒家思想:青年王陽明》、《儒家思想:以創造性轉化為自我認同》、《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等
哲學卓越貢獻終身成就獎:李景源
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
●曾擔任《哲學研究》主編,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解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及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問題,以深刻哲思回應時代命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李景源推動哲學教材體系革新,並活躍於國際學術舞台,積極傳播中國哲學思想
學術成就:
●1994年獲評「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14年榮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代表著作:
●《史前認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從唯物史觀出發,為中國道路奠定堅實的理論根基,榮獲多項國家級獎項,深受國際學界關注
資料來源: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