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人工智能(AI)與跨文化相關內容,是當代哲學家的熱門思考議題之一。是次論壇中,英國華威大學奧格斯特·孔德社會認識論教授史蒂夫·富勒,以「如何在全球化的人工智能時代確保人類創造力」為題發表演講。面對社會認為AI削弱人類創造力的疑慮,他認為AI反而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創造力的本質,「當AI創作的藝術、科學、哲學及文學作品,與人類產出愈發難以區分時,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作品本質上是對既有內容的重新組合。」某個詞句、音符排列能否被視為「創造性」,往往取決於觀者是否具備相應的心態來理解當中的創意價值。他主張借鑑19世紀法國學者觀點,建立支持創造性工作的社會機制,在保障創作者基本權益的同時,促進知識成果的社會共享。

布加勒斯特大學哲學教授米爾恰·杜米特魯,則以「跨文化語境中的哲學」為題,探討文化差異與身份認同問題,特別剖析歐洲與中國哲學在倫理學及邏輯學領域的共通特質。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李勇,在「全球衝突語境下的天下觀念」學術分享中指出,當今全球衝突背景下,全球正義問題不僅是哲學研究的核心議題,更是迫切的現實課題。他分析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利益至上與民族身份的規範性,而世界主義則主張以個體為全球正義主體。李勇提出儒家「天下觀念」可作為第三種全球正義模式,其「愛有差等」與「天下大同」的規範性理念,有助促進民族國家間的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