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風雲兒女》的《義勇軍進行曲》如戰鼓般激起國民的熱忱,當《百團大戰》用血肉構築的長城在銀幕上巍然矗立,當《八佰》中壯士的鮮血染紅蘇州河畔,當《南京照相館》中歷史的真相被顯影定格……這些鐫刻在膠片上的民族記憶,正以光影為筆書寫着永不褪色的抗爭史詩。從黑白膠片到4K巨幕,每一幀畫面都飽含着歷史的回響。抗戰電影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精神的火炬,讓硝煙瀰漫的歲月在銀幕上重生,使和平年代的觀眾得以感受歷史的厚重,在光影交織中抗戰精神跨越時空代代傳承。作為中國電影長廊中最為厚重的篇章,抗戰題材作品承載着民族記憶,用藝術詮釋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永恒主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北京報道
「同學們﹗同學們﹗快拿出力量,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上海電通影片公司1934年拍攝的電影《桃李劫》,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號召青年們擔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為國家獨立自由而努力,其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歌《畢業歌》也成為當時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許多有志青年高唱《畢業歌》投筆從戎,奔赴抗戰前線,用青春熱血搏國家未來。
1935年上映的電影《風雲兒女》是較早宣揚拿起武器與入侵的日本帝國主義強盜做鬥爭的電影,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首次在《風雲兒女》中唱響,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激昂的歌聲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挺起脊樑,保家衛國。導演吳子牛在1999年拍攝的電影《國歌》中,也再次講述了田漢、聶耳等人因「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打響共同投身抗日,田漢在悲憤中寫下「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
黃會林:《風雲兒女》是精神傳承者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盛讚《風雲兒女》的意義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記載了『血肉長城』的悲壯;亦是精神的傳承者,讓『起來』的呼聲永不消逝。」《風雲兒女》是民族危亡時刻的「覺醒劑」,更是和平年代的「清醒劑」,一個民族最深沉的力量,在於「不願做奴隸」的聲音。
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終於站立起來,抗戰影片也不斷出新。新中國首部抗戰故事片《中華女兒》用鏡頭講述8位抗聯女戰士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頑強阻擊日寇,最終堅貞不屈毅然投江的英勇故事。寧死不屈的氣概感動了無數觀眾。該片曾在1950年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榮獲自由鬥爭獎,是新中國首部在國際影壇獲獎的影片。
誕生於1965年的國民級抗戰電影《地道戰》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電影講述1942年冀中高家莊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利用地道與日軍展開頑強鬥爭的故事,展現了人民的智慧與英勇。而電影《小兵張嘎》則走進過很多中國人的童年記憶,打鬼子、鋤漢奸、堵煙囪、賣西瓜……電影裏的情節陪伴很多觀眾度過了難忘時光。
汪海林:抗戰題材是個寶貴的富礦
「法西斯主義是人類的『癌症』,抗戰影片很重要的主題是反法西斯,」著名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向記者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前蘇聯電影對於蘇聯衛國戰爭有了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讀,人和戰爭、人和人的關係取得了很多突破,中國抗戰電影在這方面還應繼續努力探索,導演吳子牛的《晚鐘》、馮小寧的《戰爭子午線》在講述抗戰方面有比較新的角度。《晚鐘》講述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八路軍某排5名戰士與瀕臨死亡的32名日本士兵對峙的故事,1989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馮小寧憑借《戰爭子午線》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近些年,抗戰電影不斷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紀錄,湧現了許多高水平抗戰電影。汪海林認為抗戰題材是一個寶貴的「富礦」,可以一直挖掘。談及有些劇情狗血的「抗日神劇」,汪海林指出,這是影視商業化帶來的惡果:「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為了達到商業效果無底線獵奇、追求獨特性,導致劇情愈來愈離奇。」他期待電影人們更多沉下心創作,從歷史中挖掘更多有血有肉的故事搬到大銀幕,讓觀眾從更多角度感受那段血淚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