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着中國城鎮化建設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越來越多的城市一改以往大拆大建的「規模擴張」模式,進而轉向從細微之處感受幸福的「內涵提升」。社區嵌入式服務帶來的生活幸福感正在更多的城市不斷具象化,15分鐘便民生活圈傳遞出的「圈裏」溫暖,更是現代化人民城市發展理念的最好詮釋。●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
8月盛夏,古城西安迎來一連多日罕見高溫天氣。「準備好了嗎,別忘了帶上新買的故事繪本。」早上八時,將兒子送到樓下社區兒童之家後,西安蓮湖區居民汪梅又折返回家,把當天社區「老年大學」的「課程」和社區食堂菜譜寫到父母的記事本上,然後從容去上班了,「社區嵌入式服務中心就是我們居民『家門口』的幸福驛站,真的要給它點個讚。」汪梅的感嘆和如今已在陝西全省推廣的西安社區嵌入式服務模式,其實只是全國人文城市建設的一個真實寫照和縮影。
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着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及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說,「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高層建築最多的國家」,需要從建設「上與浮雲齊」的大樓中證明自己、找到自信,那頁歷史已經悄然翻過去了。
確實,城市的核心是人。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將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也是中國城市建設更新的基本要求。
下樓步行5分鐘有公共服務機構
下樓步行5分鐘範圍內有公共服務機構,10分鐘內有超市、餐廳,15分鐘有書店、健身休閒場所。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城市,其實早已成為全國各個城市的共識。
重慶市將中心城區劃分成915個15分鐘生活圈,「一圈一策」構成915個小微城市,「 一針一線」織出人文溫度,居民與城市的關係從「寄居」轉變為「共生」,城市也因為人的參與而更有生命力;在深圳,從看得見的扶手、坡道,到看不見的信息適配、理念包容,從無障礙電子地圖到聲紋支付技術,無障礙已融入城市發展各方面、全流程。而在上海,從「一張床」到「一間房」再到「一套房」,以「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等為代表的一座座公寓悄然興起,讓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真正感受到他們也是城市的主人。
讓農民工更快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西安高校教授黨輝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曾幾何時,中國的城市建設陷入到簡單的大拆大建模式中,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街道越來越寬敞,表面光鮮的背後人文溫度卻越來越少。「慶幸的是,這一怪象迅速被發現並及時糾偏,很多的城市亦就此開啟了一場深刻轉型。」在黨輝教授看來,這一轉型,不僅是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從「單極增長」轉向「全域共生」,更是既要「面子亮」更要「裏子實」的雙向破局。
黨輝教授表示,與普惠公共服務一樣,住有所居既是老百姓的剛性需求,也是城市更新的核心之一。「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對『好房子』做出『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八字界定,5月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範》正式出台實施,不僅為『好房子』建設定下底線要求,同時更要求『好房子』建設需更好地與城市更新相結合,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
黨輝教授同時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亦表示今年將重點聚焦破除1.7億多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市民化過程中的堵點卡點,讓農民工更快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真正的新市民。「這一系列舉措,其實就是讓城市回歸到為人而生的本質。」黨輝教授相信,「以人為本」視角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全國各地建設人文城市舉措
【重慶】將中心城區全域劃分成915個15分鐘生活圈,引導統籌配置菜市場、學校、養老設施等,確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決。
【深圳】2025年,深圳將基本形成無障礙城市網絡框架,改造建成一批市級重點公共設施、無障礙社區、無障礙公園與自然遊憩空間等的示範性項目。
【上海】着力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讓外來人口真正感受到他們也是城市的主人。
修舊如舊 保護歷史街區典範
【西安明城牆】有着600多年歷史的西安明城牆,是中國保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從1983年開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西安城牆進行了修復,如今西安城牆已經成為西安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南京小西湖街區】小西湖街區是該市28個歷史風貌區之一。2015年,小西湖街區啟動修繕,充分尊重居民意願,實施「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經過修繕,民生改善與歷史傳承相得益彰。2022年,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泉州五店市古街】位於泉州市的五店市古街區是2010年舊城改造中,通過「修舊如舊」保護和遷建周邊瀕危建築,實現歷史風貌的整體保存。該建築群完整保留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130餘棟傳統建築,包含閩南「皇宮起」紅磚厝、中西合璧洋樓及宗祠寺廟等多樣形態,形成露天建築博物館格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