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是城市內涵式發展不能忽略的一個視角,文脈賡續則是城市內涵式發展不能丟失的一份堅守。近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着力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支持什麼、反對什麼,態度鮮明:「像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濫建文化地標、隨意更改老地名那樣的事,決不能再幹了。」

位於西安城牆內老城西北側的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時期。「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每天放學後,和小夥伴們奔跑在飽含歷史氣息的街巷中。而今30多年過去了,沒想到,這樣的快樂竟然原樣復刻到了我兒子身上。」「70後」西安居民朱芳,從祖輩起便居住在北院門街區。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經過復原保護、「微更新」活化利用,如今的北院門歷史街區既可耳聞穿越時空的晨鐘暮鼓之餘音,也能感受「最西安」的煙火氣息。

而在首都北京,這樣的傳承亦體現在對中軸線的保護上。始建於13世紀、成型於16世紀的北京中軸線,位於北京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由古代皇家官苑建築等15處遺產構成。北京市對中軸線遺產制定了專門的保護條例和保護管理規劃,如今的北京中軸線不僅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成為北京「金名片」。

「修舊如舊」古韻風存

同樣在四川眉山,三蘇祠的「修舊如舊」亦是對人文城市建設的最好詮釋。據介紹,三蘇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然而2013年的一場地震,讓三蘇祠受損嚴重。為保持古建築的「原汁原味」,當地以「修舊如舊」為原則,維修人員不僅尋找同類原材料對破損之處進行修繕,有些木料甚至選用的是百年以上的老料。也正因如此,如今的三蘇祠古韻風存,散發着迷人魅力。

防止大拆大建杜絕拆真建假

「城市更新過程中必須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劃定最嚴格的保護範圍。」西安文化學者張銘指出,過去在一些城市,曾經發生過「拆真建假」「以假亂真」的荒誕事件,一批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古民居被人為拆除,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張銘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且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而城市更新則是一項具有持續性、複雜性、社會性的工作,因而必須要精心呵護前人留下的豐厚歷史文化遺存,防止大拆大建,杜絕拆真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