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上月底,隨着香港進入颱風季,「紅色足跡」宣傳片的拍攝也尋着抗戰遺蹟來到了西貢。一連幾日的暴雨,令大家對拍攝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憂心忡忡,但在拍攝當日,我們卻迎來了難得的好天氣。

1942年2月3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西貢黃毛應村的玫瑰小堂內成立,在此後的3年間,黃毛應玫瑰小堂也成為港九獨立大隊重要的活動基地之一。「紅色足跡」西貢篇,特邀了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陳勇。陳勇告訴我們︰「當年全村14位青年人裏面,就有6人參與了抗日游擊戰,村裏還有民兵、青年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如今,當我們再訪黃毛應村玫瑰小堂時,小堂已被周邊新建的民居包圍,暴雨洗禮後的小堂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更顯潔白。80年前,小小的教堂內成立的港九獨立大隊抵抗日軍、保護人民安全,80年後,玫瑰小堂在村民的保護下享受着西貢獨有的寧靜,承載着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抗戰記憶。

隨後,我們來到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老戰士及其後代,和西貢的各界愛國愛港人士集資建立。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張子燮之女、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理事張念斯說:「父親時常與老戰友聚在一起回憶當日抗戰的情境,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整個華南地區的抗戰環境裏都屬於孤懸敵後。」 張念斯說︰「在紀念碑籌建之初,父親在題寫碑文時,更是傾注了他個人諸多的情感,對犧牲戰友們無盡的思念。」紀念碑外形好似一把步槍,以挺拔、積極向上的身姿立於斬竹灣,而這把「步槍」,當年正是港九獨立大隊最有力的抗戰武器。雖然武器相對落後,但先輩們不懼犧牲,利用西貢的地形優勢一起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攻擊。

最後,我們回到西貢碼頭。如今的西貢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海鮮街大排檔前門庭若市;破邊洲成為「行山人」一定要打卡的《國家地理》「最美徒步路線」;還有西貢如玻璃般清澈透明的半月灣,讓西貢被美譽為「香港後花園」。正如李慧琼在採訪中提到,今時今日的和平與幸福,是經過先輩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得到的。如今,當我們再次重走西貢抗戰遺蹟,更覺得今日的和平來之不易。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更應緬懷先烈,不能忘記他們為我們付出的鮮血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