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接連有內地補習及教育機構「看上」香港學校,有意就DSE培育開展合作,並牽扯出個別本港私立中學涉「借殼」「掛學籍」等疑雲,本港教育界直言對情況感憂慮。

立法會議員鄧飛直指,部分非本地機構以「販賣焦慮」手法營銷,因應香港對人才子女升大學前須居港或在港學習兩年才獲學費資助的新要求,刻意渲染家長對子女升學的擔憂。他坦言,雖然香港整體高中插班學額充足,但傳統名校或第一組別(Band 1)學校的競爭確實激烈,正是不法業者利用的灰色地帶。他認為,教育局需就合辦課程及機構代招生訂立更清晰指引,明確界定違規行為。

被問及是否已形成產業鏈,鄧飛認為目前僅少數學校涉及相關安排,並質疑部分內地機構未有在港作為DSE評核人,卻聲稱熟悉香港課程,其專業性值得商榷。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表示,香港學校與內地教育機構的課程合作是否合法,須視乎其具體模式、收費安排、師資配置及宣傳手法而定。然而,近日的「摘星事件」已敲響警鐘,本地學校應更審慎處理,他分析內地「補教產業鏈」早在專才計劃推出前已存在,現時情況加劇,源於計劃擴容及內地升學競爭激烈,部分機構利用家長急於選校的心態及依賴中介的習慣,從中牟取暴利。

招生外判恐助長投機風氣

他強調,本地學校不應將招生外判予中介,助長投機風氣,並相信教育局會向學校發出進一步指引,更明確要求學校須遵守相關法例與規定。

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席主席黎子傑指,部分第三組別(Band 3)學校本地生源不足,或轉而依賴內地學生輸送,甚至由內地機構代為招生。他認為,應考慮進一步檢討DSE制度,開放境外報考渠道,避免爭奪本港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