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歷史博物館抗戰時期歷史展覽。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資小新」微信公眾號特別推出「國企先輩抗戰印記」系列策劃,帶大家走近抗戰時期的遺址、文物、書信等,以物證史、以史溯魂,一起重溫那些鐫刻着赤誠與擔當的紅色故事。該號日前刊發第二期專題《一艘艘裝滿石頭的鐵船,沉入水底築起「鋼鐵長城」》,講述了招商局抗戰沉船的悲壯故事。

在事關民族存亡的生死決戰中,招商局先輩勇赴國難,始終站在抗戰洪流前沿,護船保產、沉船禦敵、搶運人員、輸送物資、支援前線、守護文物……為保存民族工業血脈、守護中華文明火種浴血奮戰。招商局以赤誠報國之志、鋼鐵般的意志、忠誠與擔當,為全民族抗戰勝利偉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深刻彰顯「與祖國共命運,同時代共發展」的企業價值觀。據悉,該號還將陸續推出「抗戰洪流中的招商局」系列報道,不容錯過。以下為部分內容節錄:

走進位於深圳市蛇口微波山的招商局歷史博物館,「同仇敵愾 抗日救國」板塊的展櫃裏,幾個鏽跡斑斑的船體部件殘骸靜靜地陳列着。

2000年夏天,武漢長江打撈局在昔日抗戰現場馬當疏浚航道時,打撈出了這組抗日沉船遺骸。它們是招商局沉船禦敵的歷史印記,無聲訴說着一段先輩們勇赴國難、共禦外侮的悲壯故事。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的炮聲打響。日軍調集重兵封鎖水路,企圖一舉沿江西上。為阻擋和延緩日軍進攻,我方決定採用堵塞辦法,徵用部分航齡較老且不宜行駛於內河的船隻,自鑿沉於江海各要塞,阻斷日本海軍西進的通道。作為民族航運業的中流砥柱,招商局當即響應號召、慷慨應徵。從江陰到馬當、吳淞口到田家鎮,1937年至1939年初,招商局在要塞沉船24 艘,佔招商局船舶總噸位的40%,成為抗戰時期沉船噸位最多的民族航運企業。一艘又一艘裝滿石塊的鐵船用鐵鍊相連,遲滯了日軍的進攻速度,為中國軍民及大量物資後撤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招商局等航運公司的努力下,許多重要的工廠、學校、科研單位安全西遷,減輕了侵略戰爭帶來的損失。中國航運企業眾志成城,以鋼鐵的意志完成了中國近代航運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略大轉移,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保存民族工業血脈、守護中華文明火種作出突出貢獻,用忠誠與擔當鑄就了支撐長期抗戰的戰略動脈。甲板上的彈痕、江面下的殘骸,猶如鐫刻在民族大義之中的一枚枚勳章,成為印刻在招商局歷史長河中不朽的印記。

歷史照亮未來,精神永續傳承。抗戰時期的招商局以愛國精神鑄就忠誠,以開拓精神突破困境,以奉獻精神詮釋使命。今天,百年招商局已發展成為資產總額逾15萬億元的綜合性央企,在加快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的國際化綜合型世界一流企業的航程中,乘風破浪、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