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葵涌再揭發獨居長者離世無人知,陳屍住所化成白骨的悲劇。前日(6日)房屋署職員到葵涌葵盛東邨盛逸樓一單位,試圖聯絡單位內一名77歲姓袁獨居女住戶執行富戶政策時,破門而入竟發現袁婦屍體腐爛化骨倒臥於客廳床上,於是報案求助。警方根據單位內一張2023年11月的購物單據推算,袁婦已死去一年半。據悉,袁婦患有抑鬱症,丈夫兒子已移居外國。房署自去年多次造訪食閉門羹,因單位沒有發出異味而未有為意。今次已是該區一年內第二宗獨居長者倒斃家中化骨才被發現事件,特區政府已意識情況,計劃建立跨部門長者資料庫,讓各部門高危長者資料互通,社福界促請加快建設資料庫。●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唐文
據悉,女死者姓袁,生前患抑鬱症超過二十年。她被發現時,已化成白骨的屍骸倒臥床上。消息指,死者是房屋署轄下富戶政策的調查對象,房屋署曾於2024年10月向她發出通知要求解釋資產來源,但一直不獲回覆。今年6月,房屋署向事主發出遷移的指示,也不獲理會。
破門而入見骸骨揭發事件
前日早上,一名林姓房屋署助理經理聯同警員到達上址單位擬進行回收單位行動,他們拍門無人應門遂破門入內,赫然發現女事主倒臥客廳的床上,屍體嚴重腐爛及發黑幾剩骸骨,馬上報警處理。
其後警員在屋內調查,沒有發現任何打鬥痕跡,所有門窗緊鎖,初步相信案件無可疑。警員並在屋內尋獲一些購物單據,顯示最近的購物日期是2023年11月底,估計老婦死去逾一年半,不排除於2024年10月房屋署向事主發出通知時,事主已離世,但一直無人發現。警方遂聯絡死者兩名兒子了解事件,遺體由仵工舁送殮房安排檢驗死因。
鄰居:一直無察覺有異味
鄰居張婆婆表示,二十多年前入伙時,袁婦已經獨居,曾向張婆婆訴苦指與3年多前移居外國的丈夫及兩名兒子關係欠佳。不過,張婆婆形容袁婦「有很多朋友」,不時與友人四處外出遊玩。最近一年多,張婆婆不再見袁婦出入,其間一直沒有察覺單位傳出異味或異樣。
房署職員多次上門並無回應
街坊李婆婆及賴婆婆形容事件「好慘」之餘,另一名街坊范婆婆表示,獨居長者一旦生病、或突然暈倒,求助無門,「又怎會有時間讓你大聲叫或致電求助。」居於葵盛東邨多年的曾婆婆指出,該邨居有許多從舊葵涌邨遷至的獨居長者,而該邨不時有義工探訪。
她憶述,一次在家中突然跌倒無法站起身,慶幸能勉強爬往附近,在枱上拿取手機致電女兒求救。她認為,事件中的女死者可能在家中跌倒昏迷,失救釀成悲劇。
房屋署回應表示,對事件感到十分難過,根據該署紀錄,有關單位戶籍內只有女戶主一人,無欠租紀錄。 由於女戶主沒有如期交回2024年10月發出的居住情況申報表,人員曾多次透過不同途徑嘗試聯絡戶主,包括致電、於不同時段上門家訪、發出通知書、聯絡社會福利署等。該署亦有聯絡戶主的親屬尋求協助,但始終未能及早發現此不幸事件。職員每次到訪該單位門外,並沒有嗅到異味,過去亦未接獲與該單位有異味或其他問題的投訴。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回覆指,署方會嘗試聯絡涉事長者的家人,並按其福利需要提供適切協助。
翻查資料,今年5月7日,警方亦接獲房屋署職員報案,指在石籬一邨石安樓一單位發現一名男子倒斃屋內。警員到場在屋內洗手間的馬桶上發現一副骸骨,經調查相信是獨居該單位二十五年的83歲丘姓男死者,他生前患有糖尿病及高膽固醇,需定時覆診。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指出,截至2023年全港有約55萬純長者戶(包括獨居及雙老家庭),但具體數據分散於房屋署、社署及醫管局等部門,部門之間資料不能互通。
他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建立跨部門長者資料庫,「房屋署掌握公屋長者戶資料,社署了解私樓長者情況,醫管局則有長者長期病患紀錄。如果能透過IT技術融合這些數據,建立一個統一的長者資訊網絡,就可以精準識別高危長者,例如多病或行動不便的群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