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根據統計,過去十二年香港至少發生6宗獨居長者倒斃家中化為白骨事件。科技界人士認為,特區政府可以科技手段預防長者失救悲劇。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獨居長者屬弱勢群體,在很多居家場景都可能發生意外,「例如有的老人家跌倒了,起不來,又沒辦法通知救援,就會非常危險。」他指,平安鐘是保護獨居長者的常用工具之一,建議政府資助長者安裝,同時推廣配備心跳監測功能的智能手錶等,有關設備能即時偵測長者心跳異常或停止,從而及早發出警報。「現在的智能裝置已經可以做到即時發出通知,大幅提升長者救援機會。」
浴室或廁所可裝動作感應器
方保僑並建議政府可在財政許可下,資助高危長者戶安裝智能家居系統,透過動態感應器(motion sensor)或防跌裝置,監測長者在家中是否發生跌倒等意外。「例如在浴室或廁所安裝動作感應器,若偵測到長者跌倒或長時間無活動,系統便會自動響起警報,通知救援人員。」他表示,這些智能裝置需要一定成本,但相比人手巡查,能更有效率地覆蓋大量獨居長者,減少失救。
水電使用異常,可否作為甄別指標?例如水錶安裝感應器,一旦偵測到長期沒有用水,會發出警號。方保僑認為,理論上可行,但發現時通常已經在悲劇發生後,難以起到預防作用。「沒有用水、用電的情況,如果能被發現,至少要一天或幾天時間,對於救援來說不夠及時,不如穿戴裝置有效。」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則認為,儘管現時全港18區有關愛隊協助探訪長者,但僅靠義工難以應付海量長者戶的需要,「關愛隊一年探訪數次,未必能夠覆蓋所有高危長者。同一棟大廈的鄰里、保安員等都可以動員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