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行精準扶貧政策,在2023年透過政、商、民跨界別合作模式創建社區客廳,為劏房戶及基層家庭提供額外生活空間的「第二個家」。位於九龍城譚公道的土瓜灣社區客廳自去年9月開幕以來,成為了很多劏房家庭放鬆身心的港灣。「這裏令我走出抑鬱症,感受到放鬆和快樂,彷彿是我真正的家。」有受惠基層長者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自己每日除了睡覺外,有八成時間都會到社區客廳,無論是一邊外望公園一邊洗菜,或者自在地畫畫、與街坊打乒乓球,都逐步治癒了來自病痛、經濟和生活壓力的情緒病,心境在充滿團結與友愛的環境下得到舒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土瓜灣社區客廳由東華三院營運,並由華潤隆地轄下的潤愛同行以免租金、免管理費形式提供場地,並承擔裝修費用。該社區客廳於去年9月13日正式開幕,預計每年可為至少600個劏房戶提供服務,全年服務約9萬人次。
70歲的夏女士人生經歷坎坷,她早年喪偶,成為單親母親。原本從事醫護工作,2003年和2009年的兩次腰骨受傷令她徹底失去工作能力,每晚更難以入睡。其40歲、原本從事冷氣技工的兒子近年身體抱恙,暫時失業,沉重的經濟壓力令母子二人只能租住土瓜灣一間月租2,800元的「一劏六」狹窄劏房。
瞓碌架床、共用廚房和廁所,家中充斥炒菜的油煙味,環境污糟邋遢,尤其是木蝨問題,都讓夏女士備受困擾,令她經常回想起不愉快的事情。長期的病痛、經濟壓力和惡劣的生活環境更導致她近年患上抑鬱症、鬱躁症,日常生活出現幻覺。她回憶道:「綠色的菜看起來是黃色的,黃色又變成藍色,真的很可怕。」這些經歷讓她一度感到絕望,甚至曾萌輕生念頭。
藉煮飯與街坊聊天感放鬆
猶幸社區客廳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在這裏,夏女士找到了一個可以釋放情緒的空間。與其他街坊互動、與工作人員聊天,甚至是看似簡單的普通煮飯過程,都讓她感到無比放鬆和快樂。
她說:「與我家相比,這裏就如世外桃源,對我來說是全香港最靚的地方。每天在廚房外望對面宋皇臺花園洗菜,不知不覺已治好了我的情緒病,真的很開心。現在我每天有八成時間在這生活,晚上才回家睡覺。」
社工主動煎蛋加餸倍覺感動
更重要的是,社區客廳的氛圍充滿團結與友愛,會員之間互動和諧,工作人員也展現出高度的關懷與善意。夏女士分享道:「有一次來社區客廳,因忘記買餸,只能簡單地用社區客廳免費提供的米煮了白飯,打算加腐乳撈飯。社工歐先生見狀後,悄悄地為我煎蛋加餸,這份心意真的很感動。」
夏女士還在社區客廳結識到不少街坊,幫助她打開了心窗。她說:「我以前脾氣很暴躁,別人一句話令我不順心,我就會狠罵人家一頓。但現在不用時時屈在家,在這裏和很多街坊聊天,看到大家都笑臉迎人,有些人說話幽默好笑,我也學到了如何待人接物,明白到對別人好,才能讓別人對自己好,你不尊重對方,就等於不尊重自己,做人變得正面了。」
夏女士對自己能夠成為土瓜灣社區客廳「大家庭」的一分子相當感恩,「平日我可以在這裏悠閒地畫畫,等待認識新的街坊會員一起到活動室打乒乓球,這是一個溫暖的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