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本周有一項關於「職業專才教育與培訓(VPET)」的研究向公眾公布,有媒體將焦點放在「逾六成學生從未聽聞應用科學大學」之上,並指受訪學生普遍對職專教育持負面看法。然而,筆者認為情況並非如此。原因是調查顯示65.6%的學生都聽過VPET,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職專教育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將大幅提升職專教育的價值,為香港年輕人開拓更廣闊的未來。
過往,職專教育受到傳統價值觀念約束。部分人認為,「工字不出頭」,姑且不論是否適合,一般家長和學生更願意選擇學術之路,希望將來能夠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往往不願意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教育。又有人誤解,考試成績差才需要讀職專課程,讀書成績好的必定選擇學術型大學。
進入AI時代 職專教育更重要
事實上,以往香港的學制很早便將學生劃分到學術教育與職專教育兩條不同的道路。在1980年代,中三評核試已將學生分流,真正能夠讀上去的,大約是適齡學童人口的一半左右。到了中五升預科的階段,又一次將學生篩選;到了中七升大學就更加不用說了。在整個中學階段當中,學術與職專教育已經歷了三次分流。
新高中學制實施之後,特區政府推行12年免費教育。從2008/09學年開始,特區政府為公營學校(官立、資助及按位津貼學校)的學生,提供免費高中教育,學生中四至中六的學費全免。此舉將學術教育和職專教育的分流大大延後至中六之後。換句話說,有多少學生讀中一,便有多少學生讀中六。12年普及教育大大減少分流次數,是進步之舉,有助更多青少年學生打好學科基礎。
在新高中學制之下,除了四科核心科目(中、英、數、公)之外,還有其他選修科目,通稱為X科,為了照顧學習差異,當局又設置了應用學習課程,其特色是包含很強的職業培訓元素。應用學習的六個學習範疇包括: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以及工程及生產,一共涵蓋20多個科目選擇。新學制比舊學制更加合理,原因是我們沒有必要太早將青少年定位為不適合學術之路,加上教育局現在以多重進路的方式推動職專教育。
之後,應用科學大學的成立,更讓職專教育百花齊放,由高級文憑到學士或以上課程都覆蓋到。因此,普及高中教育加上職專教育多元發展,現在無論從資歷架構角度還是學術教育角度來看,內容都已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在人工智能時代,許多職業都由人工智能重新裝備,比如傳統的「三行」,即建造行業,已經大量應用人工智能。在這種情況下,從事「三行」的辛勞程度較從前大大降低,知識含金量卻大幅提升,繼而讓「體面」程度也相應提高,傳統的價值束縛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得以逐漸鬆脫,其實這也是世界大趨勢。
職專與學術出路漸趨合流
當下,美國大學正掀起退學潮,「對名校祛魅」或許是全球Z世代共同的特點。有美國經濟學家統計了一個震撼的數據,從2011年到現在,美國傳統四年制大學學生人數減少了200萬。截至2025年,每年有32.9%的大學生輟學,其中有一部分人直接轉向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和技術,畢業後從事藍領工作,這也導致了以職業為重點的社區學院的入學人數,去年增長了16%。就業公司Zery今年發布了《Z世代重塑報告》,近65%的Z世代表示,大學學位無法保證他們不被AI取代,還有53%的年輕人正在認真考慮藍領或技工工作。
世界潮流在變,尤其是大學教育模式,學術與職專之間的界線正漸趨模糊,甚至可以說是漸漸趨同和合流。在這背景下,香港有兩項工作需要做:
一,加快人工智能重新裝備傳統職業,讓畢業生更加貼近市場需要。
二,高中的應用學習要進一步優化。目前,應用學習科目只有合格、不合格和優異三個評分標準,而X科則有七個評級。筆者建議評級機制要作出優化,將應用學習科目的評估標準與X科看齊,並納入資歷架構內,大概相當於第3至4級。
在創科大潮之下,學術教育與職專教育已逐漸合流,因此,保持兩者之間的教育體系互通,讓學生將來無論走學術之路或是職專之路,都能夠靈活互換,這樣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