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世界運動會開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華社
●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開幕式上入場。 新華社
●吉祥物「蜀寶」和「錦仔」在開幕式上。新華社
●中國香港體育代表團在開幕式上入場。新華社
●成都世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黃沛凌 香港文匯報記者向芸 攝

8月7日晚,立秋之夜,日落晚霞與星光煙火交織,伴着湖水與綠地,數千名觀眾臨湖而坐,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開幕式在亞洲最大單體木結構建築——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的「天府之檐」區域如期舉行。這一開放式空間承載着開幕式導演團隊無限延伸的創意與想像,也給來自海內外的運動員和嘉賓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與參與感。●香港文匯報記者向芸、李兵

「從成都大運會到成都世運會,我們的心態更從容、更輕鬆了。」成都世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黃沛凌接受採訪時感慨道,「這一次,我們像在『自家院子』裏招待朋友,沒有距離感,只有真誠與熱情。」

「天府之檐」張開雙臂迎賓

黃沛凌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本屆世運會開幕式不再局限於體育場館內固定舞台、固定出場路線的封閉空間,而是搬進了戶外空間。記者在開幕式現場看到,「天府之檐」宛如張開的雙臂,串聯起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市民生活場景,更像「家」的懷抱,盛情迎接來自全球的來賓。主舞台以成都「市樹」銀杏樹葉為靈感,依託開闊的湖景、綿延的綠地和無界的場地,打破傳統場館的物理邊界。而城市的天際線在落日餘暉中勾勒出起伏的輪廓,絢麗的晚霞與閃爍的星光、波光粼粼的湖面與葱蘢草地以及遠處天府大道上的車水馬龍,都成為了開幕式的絢爛背景。

「如何將430米長的『天府之檐』、開闊的湖景、綿延的綠地以及城市環境等巨大空間『籠絡』為舞台,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考驗,也是最大的創新。」黃沛凌坦言,以往舞美設計講究「聚焦」,燈光、舞台都為核心區域服務,但在開放的城市空間,一切都是流動的元素。主創團隊要將分散的城市空間聚攏起來,重新規劃座位、動線等,讓以「City walk」形式入場的運動員、坐在常規觀眾席的嘉賓以及坐在湖邊露營區的觀眾,都能融入場景和空間,在自然光影中感受成都公園城市的生態之美。

因此,主創團隊最終以「天府之檐」的天然輪廓錨定背景,用巨型鬥屏構建視覺核心,借湖泊水幕延伸舞台維度,編織出一張「視覺網絡」,讓分散的空間形成有機整體,讓每一位觀眾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成為關鍵的「演員」。「從演員出場角度到燈光投射範圍,僅動線規劃就修改了數十版,只為讓每個角落的觀眾都能感受到『在場感』。」黃沛凌說。

在成都世運會開閉幕式總撰稿喬衛看來,「天府之檐」是個「大大的家」。「屋檐是什麼?是有風雨時,家人朋友閒站聊天的地方,是抬頭看雨落、低頭看花飄的地方。」他說,與其糾結「不夠封閉」,不如放大空間的「開放性」。「我們把整個『府之檐』化作一個『大大的家』。面前有湖光山色、城市風景,身邊有往來的朋友、嬉戲玩樂的年輕人和孩子,運動員們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裏,像到朋友家做客,讓『歡迎全世界來我家』的理念有了具象的載體。」

在開幕式的表演中,中國傳統文化和巴蜀歷史底蘊在各個環節融入其中。三星堆青銅紋樣、金沙太陽神鳥金箔、神秘的川劇變臉、樂觀豁達的東漢陶俑等歷史文化元素,通過光影變幻的舞台語言「活起來」,貫穿開幕式表演始終。

融入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

就連焰火表演中也融入了滿滿的歷史文化元素,比如在文體表演《繽紛之約》的部分,焰火在夜空中組成的篆書「成都」兩字就源於距今二千多年的青銅兵器——這件被稱為「戰國矛」的文物是目前成都平原最早刻有「成都銘文」的實物證據,印證了成都是中國唯一一座二千三百多年城名不變、三千多年城址未遷的大城市。

成都世運會焰火總設計蔡燦煌曾參與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等開、閉幕式的焰火設計,在國內外大型焰火燃放活動上有着豐富的工作經驗。在他看來,奧運會、大運會等賽事強調「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特點,而世運會以非奧項目為主,更注重「共享包容」的理念,因此焰火設計主要體現繽紛多彩。

焰火緊扣晚會「畫龍點睛」

記者在現場看到,開幕式焰火表演總共90秒,分為世運之約、花開錦城、夢想之光三個部分,分別對應開場表演、宣布開幕以及最後高潮。蔡燦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焰火創意以「文明之花」為主題,將歷屆舉辦過世運會的12座城市的代表性花卉,通過焰火集中展示,體現世運會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在主題曲表演《友愛之聲》的歌聲漸漸結束時,一棵以成都金沙遺址大樹根遺蹟和四川活化石「珙桐樹」為創意靈感的「友誼之樹」在夜空中緩緩生長,開滿「鴿子花」,也意指象徵和平的「友誼之樹」開滿「和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