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擁有歷史建築的私人業主提供合適的經濟誘因,特區政府推出「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目的是以資助形式,讓已評級的歷史建築的業主能自行進行小型維修工程,履行維修責任,以妥善修繕其歷史建築。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了解到,儘管已有20個有關港九大隊歷史建築被評級,但目前仍少有人申請政府資助修繕。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劉智鵬認為,這可能與部分業主擔心維修費用超出補貼金額有關。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特區政府推出的「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自2024年1月起,每宗成功申請維修資助計劃的資助上限已由200萬元增加至600萬元。發展局發言人回覆香港文匯報記者查詢時表示,過去5年,政府合共批出55宗維修資助計劃申請,資助費用超過1億元。當中涉及4幢與1941年12月的「香港保衛戰」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抗戰有關的歷史建築,資助費用計超過962萬元。

儘管發展局並未透露與港九大隊抗戰有關的歷史建築申請個案數量,但對比除香港大會堂之外的其餘19個歷史建築而言,比例稀少已是事實。

在被問及其中因由時,劉智鵬表示這需視乎業主態度。他認為,有些業主非常希望能妥善維護自家物業,因此積極向政府申請維修資助;也有些業主即使有資助計劃仍不願維修,他們可能擔心申請政府資助後,若維修費用超出補貼金額,仍需自掏腰包補貼,因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