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團隊早前上線的「日據香港」網站數據顯示,中共於香港有152個抗戰歷史遺址遺蹟,遍布港九新界、涵蓋中共武裝常駐地、戰鬥發生地、情報站、稅站等。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通過現場走訪與核對等方法逐一進行排查發現,其中能獲確認和標識的遺址遺蹟,僅約十分之一。香港文匯報向發展局入紙查詢有關香港抗戰歷史建築評級信息,發現近年特區政府雖增加有關港九大隊抗戰遺址評級數量,惟與駐港英軍相關抗戰遺址遺蹟評級數據相比,仍顯稀少(見表)。而在法定古蹟層面,與英軍抗戰有關的建築已有10項獲評級,與港九大隊有關的僅有一項,是為「紀念於香港保衛戰中捐軀的軍民及安放港九獨立大隊犧牲烈士名冊」的香港大會堂。
諸多遺址遺蹟已難覓蹤跡
位於皇后大道中18號的新世界大廈高聳入雲,旁邊的街道喧鬧非凡,這裏在香港開埠時便是主幹道,現今仍有諸多國際一線品牌和商家選擇在此開設店面。88年前,奉命建立香港八路軍辦事處的廖承志亦選址於此,並在次年以粵華公司作為掩護正式開始運作,直至香港淪陷後的1942年才被迫轉入地下。而在此前,香港八辦曾進行過營救數百名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領導華僑和香港同胞抗戰等諸多重要任務。
只是88年後的今日,香港迎來了「新世界」,「八辦」卻隱身於都市的繁華之中難覓影蹤。
與香港八辦情況相同的還有曾設於深水埠砵蘭街名為「廣恆」雜貨舖的情報站「Z」,這是中共領導的港九大隊國際合作組與英軍服務團合建的情報站。遺憾的是,香港文匯報記者逡巡於砵蘭街頭,希望通過史料中「二層」小樓的描述定位其址,惟因戰後街區建築多番改建,始終一無所獲。記者亦向當地居民打探相關消息,但多名受訪者表態與記者走訪香港八辦舊址時一樣,均表示並無聽說相關信息。
還有港九大隊政訓室駐地遺址、廣東抗日游擊縱隊電台舊址……這些曾經的山野村落,僅剩的斷壁殘垣無不埋沒於灌木荒草中。
歷史建築評級門檻高
香港歷史建築評級,由古物古蹟辦事處依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及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專業判定而確定。對於港九大隊抗戰遺址難以獲得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評級問題,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劉智鵬表示理解。他認為香港歷史建築眾多,不可能全部予以評級,部分建築未能評級原因,在於該建築的歷史或文物價值不高,且可能經過多次裝修改動,已失去原有建築特色或精髓。
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影響與港九大隊有關的歷史建築評級的主要原因是,在抗戰時期的港九大隊為游擊隊性質,與之有關的建築多為簡陋民宅或是山野臨時設施,而為數不多的民宅建築等,又因戰後一些村落搬遷或者業主修復等原因,導致相關建築難以買入評級門檻。
以建築保存相對完好的李家大屋為例,李俊輝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近年李家大屋因白蟻侵蝕導致主樑倒塌,為安全起見以水泥鋼筋加固,並進行裝修,旨在為後代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但這使得該建築並未獲得歷史建築評級。古蹟辦在回覆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古蹟委員會依據李家大屋的土地記錄、舊照片、舊地圖及文獻資料等,並透過實地考察,確認該建築物曾進行大幅改動,包括金字瓦頂被換成混凝土平頂,門窗的位置和大小亦曾被更改,樓高由原本兩層改建至三層,並加建了外置樓梯等,這些改動均影響建築物的整體文物價值,故該建築未能達到評級門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