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昨日持續暴雨下,部分公立醫療服務一度受影響,其中瑪麗醫院因大量雨水不斷經後山倒灌至醫院範圍,部分道路出現嚴重水浸,急症室門外猶如變成澤國。醫管局於上午約9時半公布,要將救護車運送的病人轉往律敦治醫院治理。其後大批消防員及渠務署緊急應變隊伍接報到場處理,分別打開排水渠蓋清理淤塞及出動強力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協助泵走積水,急症室及救護車服務於中午12時始恢復正常,其間有13名召喚救護車的病人需直接送往律敦治醫院接受治療。有專家推斷,雨水量超出樓宇的渠道容量上限、渠管淤塞,以及政府公眾排水渠管滿溢而未能接收樓宇渠管排送的雨水,建議在雨量特別多或排水不暢的地方加裝喉管,並考慮修改樓宇設計的相關指引,以提高渠管承載力。
瑪麗醫院發言人昨晚表示,院方因應連日降雨早前已加強多項預防措施,包括定時巡查及清理排水系統,並增派當值人手及加強相關物資配備,去年亦於山坡高危地點加裝水位感應器,實時應對水位變化。
院方將聯同不同政府部門檢視是次事件,進一步提升醫院及附近範圍應對暴雨的能力。
建議修改樓宇設計指引
香港樓宇安全學會會長何鉅業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一般樓宇設計會根據每年降雨量等數據,配置相對應的排水渠道數量與渠道大小,以收集及排走一定的雨量,設計由渠務署把關。惟他指出,從前設計渠管容量時未有計算近年極端天氣頻仍的因素,「到近年雨水量特別大,已超出很多樓宇興建時設計的渠道容量上限,因此出現較多雨水溢出,甚至水浸的情況。」
他未清楚瑪麗醫院水浸的具體原因,但相信當樓宇渠管欠缺妥善保養,或會令樓宇地下渠管出現淤塞或下陷,雨水便未能暢順排出。
另外,當政府公眾排水渠管四周大片區域都有暴雨而令渠管滿溢,便無法接收樓宇渠管排出的雨水,甚至會出現樓宇一二樓平台的雨水「湧回頭」的現象。
何鉅業建議先找出雨量特別多或排水不暢的位置,並即時檢視渠管淤塞或下陷情況,再加裝喉管,將雨水疏導至不影響公眾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