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課程總監
一直以來,香港的醫療體系都以高水平服務和公私營兼備的架構聞名,成就了其全球「長壽之都」的美譽。然而,人口老齡化和醫療需求攀升正給香港社會帶來嚴峻考驗,出現包括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醫護人手短缺及過勞等問題。破局關鍵,在於把握人工智能(AI)發展的黃金機遇,加速「AI+醫療」的深度融合與落地。香港需要從三個方面着力突破:借鑑全球成功經驗,深化內地市場應用規模,並充分發揮內聯外通優勢,切實推動技術創新與落地。
據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的學生近期赴哈佛大學醫學院遊學觀察所得,中國的AI技術在某些醫療領域已經超越了美國,一些技術在美國還處於試驗的階段,中國已經取得顯著成果。隨着越來越多新技術廣泛落地應用,醫療在中國正迎來智能新時代。
兼顧規模和精準度
在內地,AI正從線上預約、電子病歷預填,到智能隨訪系統,深度融入整個醫療流程,提升效率與患者體驗。龐大的應用場景催生了眾多領先創新企業,這些企業主要聚焦於醫學影像、輔助診斷和新藥研發等領域。
國際上相關的成功經驗亦有眾多。筆者曾與新加坡籍教授探討當地「AI+醫療」的發展路徑。總結來說,新加坡採取了「小而精」的發展策略:聚焦於關鍵痛點,精準投入資源,實現高回報創新。這種策略的核心在於「以需求牽引技術」。例如,在新加坡,約83%的死亡與慢性病相關,一款當地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被運用在醫院,能推算病患未來三年內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和腎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協助醫生更好地為病人提供建議,釋放人力、壓縮成本、提升效率。
內地的「規模應用」和新加坡的「定點試驗」提供了寶貴範式,香港完全可以結合兩者優勢:聚焦本地最迫切需求,加速AI輔助診斷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實現醫療資源優化與效率躍升。例如,香港在AI手術機器人技術方面已有突破,可進一步推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醫管局今年已在生成醫療報告等方面推行多個AI項目,未來應重點推動AI輔助診斷等關鍵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效率、減少人為錯誤,並實現醫療資源的最優配置。同時,通過釋放醫護人員資源,確保他們將精力集中於需要專業判斷的領域,AI有望成為破解「成本高、效率低」醫療困局的關鍵。
服務內地市場 助技術落地
香港在「AI+醫療」方面具有優勢,主要源於其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和特區政府的科創政策支持,以及獨特的國際化背景,使其成為重要的聯動橋樑。香港已孕育出諸多人工智能的領軍企業,如商湯、思謀、第四範式等。
然而,技術突破僅是第一步,關鍵在於與內地市場深度聯動,打通從實驗室研發到真實場景應用的「斷層帶」。內地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和龐大的市場需求,香港可以為「AI+醫療」技術的落地和規模化應用打通關鍵環節。
此外,香港還可利用其在國際規則、標準及醫學體系方面的優勢,幫助內地企業實現技術方案的國際化。香港醫生大多接受過海外訓練,熟悉國際醫學規範,且相關數據多以英文為主,這使得香港具備扎實的國際聯動能力。內地企業可以把香港作為橋頭堡,將技術從內地適配為香港版本,再推向國際市場。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優勢亦可為AI企業提供上市融資和資本對接的便利,讓更多創新技術走向全球。
未來,香港可通過舉辦更多國際性醫療健康峰會,吸引全球頂尖的醫療和AI專家來港交流,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地位。香港的高等學府可以充分發揮學術生態與人才培養的優勢,將AI技術融入醫療教育,培養更多兼具醫學與科技背景的複合型人才,為「AI+醫療」的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