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是社會所需人才的搖籃,高校專業的取向折射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需求之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標語遍布中學校園,全國高校理工科招生在1990年一度達68.7%。隨着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中國加入WTO,經管法文等專業備受追捧。而今,伴隨着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產業升級,中國再度進入理工科發展的熱潮。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認為,從宏觀層面,中美博弈日漸激烈,其中關鍵便是科技人才。他指出,過去拔尖科技人才的培養上,出國留學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但美國不斷加碼限制高層次人才赴美留學,中國必須強化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以打贏科技戰。
另一方面,強化理工科人才培養,也是為了解決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他指出,今年大學畢業生達到了1,222萬,佔到城鎮新增勞動力的90%以上,伴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基本變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而從大學生就業整體情況看,無論是專科,還是本科、研究生,理工科明顯好於人文與藝術。2023年4月,五部委就發文要求全面推進學科專業設置改革,提出2025年調整20%的學科專業,這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壓縮人文社科,增設理工農醫,以從根本上解決供給側矛盾。在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文件中,也明確要求「提高理工農醫佔比」。從支撐產業發展,解決大學生就業的角度,也需要提高理工農醫的佔比。
但重視理工農醫,並非忽視文科,更不是「文科無用論」,陳志文強調,越是科學家,越重視人文素養的提高。不過提升人文素養,並不一定要把人文當專業學。「有很多人擔心學習文科的人少了,會對人文社科的建設造成影響。我想大可不必過度擔憂。1,000多萬大學生,即使只保留30%學人文社科,也有300多萬。」同時,從學科知識的遷移能力上來說,理工科總體來說是最好的,可以快速遷移到現實需要的專業與領域上。事實上大量的人文社科專家,存在很多的「理轉文」,不必把重視理工科人才的培養和忽視文科對立,甚至默認就是「文科無用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