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精神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輸仇恨,而是引導公眾理解『為何而抗』——當國家危難時,文人捐稿費、商人運物資、學生節食捐款,每個人都在守護人性底線。這種價值認同,遠比口號式的愛國教育更持久。」
鄧家宙的「校史計劃」以「抗戰口述史進課堂」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理解到特殊時期的歷史,「因為這些歷史很多沒有官方的準確資料,然而通過收集見證者們的口述回憶,是可以把那段歷史記錄下來的。」但是口述歷史同樣存在旁證少、求證難的問題。近百年的史海鈎沉、資料紛繁複雜,求證難度不言而喻。科技手段總是繞不開的一環。比如相關部門曾開放了一個報章的公開查詢系統,為史學工作者帶來了很多方便。「過去我們真的要跑到圖書館,跑到大學裏面慢慢看。現在通過網絡公開資料,我們在家裏也可以做了。」在鄧家宙編撰的《休戚同當:抗戰時期香港之賑難團體》一書中出現的很多報章都是首次和市民見面,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的史學視角。「二戰時期的很多資料都無法找尋到,有一些可能是因災難和火災等已經被毀壞掉了。所以這方面我覺得還是應該繼續做一個資料庫。」
鄧家宙認為在當代做抗戰精神的傳播一定要注重創新方式方法,比如可以試着將尖沙咀抗戰情報站舊址改造為社區博物館,在鬧市傳遞「戰爭就在身邊」的警示;他進一步強調需打破地理隔閡理解歷史:「港九大隊的游擊戰場橫跨深港,當時的新界與深圳本無邊界。只有串聯兩地的遺址,才能還原完整的抗戰圖景。」 在史實資料方面,他認為也需要深港兩地再加強合作,比如可試行檔案共享的模式共同完善「跨境抗戰」史實,培養共同體意識。
意想不到的防空洞
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文件,截至2021年底,土木工程處已知的廢置隧道網共有約90個,而該些廢置隧道可概括分為「廢置的防避空襲隧道」及「增建的廢置隧道」,前者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防避空襲攻擊;後者則於日本襲港前夕興建,用作軍事和其他用途。大多數相關隧道集中在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及中西區,位於港島壽臣山的防空洞是二戰期間駐港英軍的軍火庫,後改建為酒窖餐廳。
跑馬地摩利臣山道是當時防空總署總部所在,設有防空學校。附近有禮頓山防空洞,可以容納一萬多人。
八十載光陰沖刷,香港抗戰史的特殊性恰在於其多維價值。當我們再次凝視赤柱戰俘營殘牆時,看到的不只是悲愴往事:那些防空洞上的彈痕、滙豐獅身的彈孔,是鮮明刻在這座城市骨血裏的記憶。對歷史的解讀,更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去鮮明地確認,我們在當代仍要繼續守護的關於正義與和平的價值。
對抗戰歷史的記錄傳承,必然包括抗戰遺址的活化工作,但如何從靜態保護做到真正的價值傳遞 ,鄧家宙呼籲可以從「歷史遺址、歷史文物、歷史故事、歷史見證者」四方面,綜合展開保護工作。
歷史遺址:如魔鬼山炮台、黃泥涌峽戰壕
建議:深港聯合申報抗戰遺產廊道
歷史文物:如滙豐銀行彈孔獅子
建議:商業機構參與文物標識
歷史故事:如小學生捐零錢、商界停業悼念
建議:開發多語言數字故事庫
歷史見證者:港九大隊老兵口述歷史
建議:可設立校園傳承計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