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在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古箏藝術正以創新的姿態奏響時代之音。這是香港古箏學會攜手全港5支青年古箏教師團隊,發起師生古箏音樂會的第二年,青年古箏演奏家、慈航箏團藝術總監、香港古箏學會秘書長馬航表示,「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音樂會,而是一次關於傳承的實驗。」

《金聲玉韻 樂貫華洋》2025年古箏音樂會藝術總監馬航。(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專訪95後古箏音樂人馬航,聽她講述如何以古箏為橋樑,連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並在香港這片多元土壤中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

古箏的「金聲玉韻」 香港的「樂貫華洋」

「《金聲玉韻 樂貫華洋》是對古箏藝術基因的深度解碼,更是對香港文化身份的當代詮釋。」馬航如此詮釋音樂會的主題。她解釋,「金聲」二字既呼應古箏琴弦的金屬質感,展現其鏗鏘音色,也暗含「金聲玉振」的傳統禮樂精神;而「華洋」則貼合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的獨特氣質,寄託了讓箏樂跨越文化藩籬的期待。「我們希望傳統與當下、東方與西方,能在箏弦中自然相遇。」

《金聲玉韻 樂貫華洋》2025年古箏音樂會。(資料圖片)

從《十面埋伏》到《菊次郎的夏天》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音樂會曲目編排匠心獨運,帶來六首重奏和兩首獨奏。開篇以氣勢磅礴的《盛世國樂》與《新編十面埋伏》揭開序幕,後者更融入香港著名音樂人趙增熹的電子音效與流行元素,「保留了原曲的肅殺之氣,營造出千軍萬馬的層次感」,在保留東方韻味的同時增添現代衝擊力;中場穿插《高山流水》、《瀏陽河》等經典,展現地域風情;而《臥虎藏龍》與《菊次郎的夏天》則大膽嘗試中西旋律對話;終章以《漁舟唱晚》與新作《自在山雲間》收尾,寓意古箏藝術的生生不息。

馬航與慈航箏團的學生們一起排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馬航特別提到與趙增熹老師的合作,她表示,《新編十面埋伏》的全新編曲讓傳統箏樂煥發新聲,未來期待與趙增熹老師的深度合作,相信在之後的藝術碰撞中,能探索更多箏樂表達,讓這門承載着千年智慧的樂器始終保持鮮活。

傳承姿態 讓古箏文化代代延續

本次音樂會已經是香港古箏學會第二次在港舉辦,談及突破與不同,馬航表示這是一次關於傳承的演出。

中一學生史卓伊學習古箏8年,她當初學習古箏,因為古箏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小時候聽到古箏的聲音,覺得很好聽,而且很清脆,所以吸引了我。」這次能和老師、同學一起表演,探索新曲目,她非常激動,亦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期待未來能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繼續將古箏這門樂器在香港發揚光大。

香港中一學生史卓伊已經學習古箏8年,談及原因,她表示古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史卓伊與馬航老師一起練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香港學生的「古箏性格」:純粹熱愛 大膽突破

談及教學心得,馬航觀察到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的異同,「兩地學生同樣懷抱對古箏的純粹熱愛,但香港學生受多元文化薰陶,更勇於突破傳統框架。」她舉例,香港學生因身處國際化環境,對古箏的演繹更顯創新,會問能否用古箏彈搖滾或電影配樂,這種開放思維為傳統注入新活力,學生常主動嘗試流行曲目或改編動漫音樂,這種「不拘一格」的態度,恰恰體現了香港文化海納百川的特質。

「當《新編十面埋伏》的殺伐之氣遇上電子節奏,當《菊次郎的夏天》的溫馨旋律流淌於箏弦,我們看到傳統正以自信的姿態擁抱當代,這或許正是香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文化底色。」馬航解釋,眾人合奏時,音符會悄悄牽起人與人的情感。古箏既是千年文化的載體,也是當代創意的畫布,馬航希望這場音樂會能讓觀眾感受到古箏的無限可能。在這場對話中,老師與學生,傳統與創新,都在尋找着屬於這個時代的古箏語言。

古箏既是千年文化的載體,也是當代創意的畫布,馬航希望這場音樂會能讓觀眾感受到古箏的無限可能。(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演出資訊:《金聲玉韻 樂貫華洋》2025年古箏音樂會

●日期:2025年8月3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