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日本侵華開始,全國人民都奮起抗日,正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香港參與抗日運動可分為兩個階段,首階段在1935年至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香港主要以後援方式,向祖國內地提供醫療、軍需、賑災等物資,以及提供前線救傷、屍體掩埋、難民看顧等服務;第二階段,即由1941年12月8日日軍攻港開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期間,香港直接參與軍事抵抗及秘密營救等抗日活動。
抗日戰爭期間,香港各界人士及組織都盡力為抗日救國出一分力,今天在學的同學你們可知道,當年無論大學生或小學生的覺悟都非常高,參與募捐零用錢,辦賣物會、音樂籌款大會、跳舞會、電影義映籌款救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種以行動愛國的做法值得今天的學生學習及傳承。
1937年8月,「香港華人小學零用貯捐會」組織誕生。小學生劉鉅源號召全港小學生組織該會,呼籲各小學生每日節省一仙零用,作長期貯捐救國。本港民範、港僑、中華、知行、養中、領島、仿林、振芳、中南、西南、光中諸校學生響應。凡在本港及九龍各校之小學生皆得參加。
加大籌款力度擴大救災成效
1937年9月,香港學生賑濟會(學賑會)加大籌款力度:港大生發起動員各區學生支援抗戰。英皇書院、聖保羅女書院、官立漢文中學、養中中學、聖士提反女校、英華女校等24校領袖生響應,該會總部設於德輔道中卅二號四樓。選出李政耀為主席,邀得港大副監督韓尼路爵士為會長、廣東銀行為義務司庫。而聖公會何明華會督、羅文錦爵士、胡素貞博士為顧問,號召「以救災扶危為宗旨,凡本港各校願意遵守會章者,均得加入為會員」,會務則以募捐、回內地服務、組織聯絡、宣傳抗日為重心。同年10月發起學界「三日節食節用集款救災運動」。
1937年9月,港大學生會中華醫藥救濟會、香港大學醫科同學為貢獻己力同赴國難,籌組以醫療為核心的救濟會,推選李政耀為主席,發起籌款籌藥,支援前方傷兵及同胞。其後 14個月內先後舉辦換物會、音樂籌款大會、電影義映、跳舞會及號召賣花等活動,同時組織同學回內地服務團積極參與賑募工作。
1937年10月,香港九龍學界籌賑兵災會各校代表議決成立,選舉理事41人,籌劃向學界募款救國及宣傳抗日。
1938年1月31日,特派同學回內地宣傳訓練與組織民眾,強後方陣線。首隊由華僑中學同學組成前往中山、台山、江門一帶服務。同年2月,第二隊由猷華書院、華德商學院集合而成,前往順德陳村大良、容奇一帶作宣傳教育。 李政耀等四人代表晉粵省,調查省城各大救護團體及贈藥,順道拜訪省市學聯會、衞生局救護課、紅十字會、省市黨部軍醫處、基督教聯會國難服務團等,加強聯絡,擴大救災成效。
●文:焯羚 資料來源:鄧家宙博士編撰《休戚同當:抗戰時期香港之賑難團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