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英表示科幻是一個自由的文化。
●《物種源始》是一個反映現實的作品。

科幻是一種題材,但自由、隨心的創作從不受限於任何分類。韓國作家金寶英的創作經歷就證明了這一點。這位作家常能將自己的想像與她對社會的觀察恰如其分地糅合,讓讀者在跟隨其腦洞暢遊故事情節的同時,透視社會、探入文化。而具有極強包容性的科幻領域,也一直在向金寶英張開臂膀,為她提供無垠的創作空間。●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生於1975年的金寶英,是現時韓國科幻小說領域的大熱作家。2004年,其首部中篇小說《觸覺體驗》獲得韓國科學技術創意文學獎。之後,其作品《七人執行官》《世界上最快的人》《我們有多相似》又分別獲得韓國科幻小說獎。2013年,她擔任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奉俊昊電影《末日列車》的顧問。2021年,其作品《我在等你》被譯為英文並出版。同年,其短篇小說集《物種源始》英文版入圍全美國家圖書翻譯文學獎。

今年香港書展期間,金寶英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分享自己對科幻題材的感受。在她看來,科幻小說是一種建基於科學素材的文學類型,「它是最貼近現實,且最能反映科學的一種創作。」而對她來講,創作科幻小說的過程也是一種讓人們嘗試理解生活和世上發生的每件事的方法。她表示,儘管自己會在寫作時盡量遠離現實,但她所處的生活及社會環境,還是會對她的作品產生影響。比如在構思小說集《物種源始》時,她想像了一個以機器為文明主導者的宇宙。她希望透過這個較為特別的角度去呈現生命的神聖感與神秘感。與其說是映射未來,這個作品更是一個反映現實及自身的作品。

寫作不受AI影響

當年以作家身份出道時,金寶英僅有少數支持者;儘管大眾不太理解她的作品,她仍堅持創作。而近年來,她的作品受到國際讀者及市場的關注,這有些出乎她的意料。她表示自己一直在堅守初心,只想盡力做好,她亦表明自己不會用AI創作任何作品。「因為這也是對AI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種剽竊行為。我認為不能將藉助AI創作的作品當做是自己的創作,而且也不能完全發表用AI寫出的作品。」同時她點明,AI或已經存在的AI作品對她來講都是沒有創作上的威脅的。「這個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小說或其他作品,我們未必能全部看完。所以即便有AI工具,我也不會停止創作;就算很多人未必會讀我的作品,我也會堅持寫作。」

她強調,人類創作與AI創作的很大區別在於:人類創作非常個人化,且能反映每個人自身的宇宙,而AI寫作是知識不斷堆積出來的產物,兩者不會有太大衝突。「創作不是競爭,也不是比較,純粹是很自我的一件事。」

科幻是一個自由的文化

對於科幻題材在韓國的發展情況,金寶英指出,近十年來,科幻小說在韓國漸漸變得流行,而想要將小說改編為電影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因此科幻電影在韓國仍比較非主流。她表示自己很期待之後出現更多的科幻電影。對於電影導演,她較為欣賞朴贊郁和奉俊昊,因為他們都很擅長以科幻題材批判社會事件,「而且非常符合現實。」金寶英說。

關於最近的創作靈感,金寶英表示,她最關注的是互聯網。「互聯網在每一瞬間都能產出很多不同的內容和意見,但同時也因為它的力量過於龐大,錯誤的資訊也會擴散很快。這讓人有些憂慮。」她表示,自己目前最為關注的就是互聯網上人們對一些國家或社會弱勢群體的負面言論,「很多話語只會出現在互聯網,當很多人回到現實世界,便不會真的談及這些事。」

金寶英分享,自己起初並沒有特意選擇寫科幻小說,只是隨心創作。「『科幻小說作家』是他人給我的定義。而科幻最珍貴的部分就是它是一個很自由的文化,能容納宇宙的每一個小部分。」因此她建議有寫作夢想的年輕人都自由地、毫無拘束地創作。

來港探尋老片的影子

「香港的海邊很漂亮,有很多歷史悠久的高樓大廈。」

這是金寶英第一次來香港,她表示自己以前就很喜歡看香港電影,因此很想親眼看看那些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以及養育了一眾香港影星的地方。她表示,上世紀的香港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韓國電影的創作,「以前的香港電影常能將未來與傳統融合得很好,我認為很酷。」而《重慶森林》是她很喜歡的一部影片。此外,成龍、張國榮、劉德華、張曼玉、李連杰、周星馳、周潤發、王祖賢等人,也都是她喜歡的香港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