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香港正朝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發展,而作為全球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本港在科技領域的進步更備受矚目。是次培訓班學員、保加利亞科學院空間研究與技術研究所副所長Simeon Asenovski表示,是次課程設計充滿挑戰性與啟發性,包括前沿任務與技術講座、實踐小組設計討論等形式,「除了提供新知識,還帶來全新的思維方式,幫助學員更好地理解『空間利用』的未來方向。活動精彩紛呈,我非常高興來到香港,尤其感受到了國際合作的蓬勃能量。」更期待在課餘好好探索這座美麗城市。

導師之一的港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張利民認為,培訓班選址香港,顯示本地在太空科技領域的長足進步,「我們不單有組織能力,也能號召相當多講者,他們來自香港高校或不同行業。培訓班在港舉行說明我們香港的願景,未來希望協助國家把太空科技推廣到『一帶一路』很多國家。」張利民以土木工程為例指出,太空科技對監測氣候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的重要性,例如2023年8月,香港成功發射首顆高精度光學衛星,為土木工程領域帶來重大助力,「颱風頻繁侵襲香港,我們可利用衛星資源,監測颱風路徑及其對沿海城市的影響,包括滑坡、泥石流和房屋損壞等災害,從而提升城市對氣候的韌性。」

港科大探測儀擬明年登「天宮」

另一名導師、港科大太空科學及技術研究院院長蘇慧介紹由他們主導設計的溫室氣體探測儀,它目前正在地面測試,計劃於明年隨天舟貨運飛船前往「天宮」空間站。

該探測儀是全球首款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點源協同探測設備,能精準檢測特定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濃度,識別排放源,為碳中和政策提供科學數據支持,「希望探測儀可在明年3月上行到空間站,並由香港的太空人親手打開我們的儀器,把它放到指定的艙位進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