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雨中拾級而上,從宛平城牆登高遠望,永定河、盧溝橋、宛平城盡收眼底,不遠處時有高鐵從橋上呼嘯而過,身後城內臨街商舖訪客遊人絡繹不絕。眼前這動靜相宜的和平景色讓人不由感嘆:88年前,城牆上的守軍們是怎樣屏氣凝神透過深沉夜色搜尋日軍逼近的動靜;中國的將士們又是怎樣不懼生死與日軍隔橋對峙;宛平城的居民又是怎樣在隆隆炮火中期待黎明的到來。
城牆依然挺立 過去從未遠去
原來,過去是那麼遠又是那麼近。遠到從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至今已經過去了88載,有很多像鄭福來老人一樣親眼目睹日軍暴行的老人已經遠去。近到盧溝橋的獅子和宛平城的炮彈坑依然如舊,它們對歷史的見證,對戰爭的記憶如昨日般清晰,絲毫未變。鄭然說,接續爺爺「守橋」是為了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爺爺離去了,但他留下的盧溝橋的故事應該被後人銘刻於心。
從盧溝橋上的坑窪石板路向東而行就是宛平城西門。城內的老居民大多已經搬到城外居住,但很多人還會習慣沿着城牆遛彎鍛煉,對他們來說,老一輩關於抗戰的記憶從未遠去,而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更需要全力守護。
從炮火攻城到日本戰敗,中國走過了八年血淚歷程;從當年落後挨打到如今國泰民安,中國用80年的時間逐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88年的風雨沖刷,盧溝橋的石獅們依舊抖擻,宛平城牆依然背負着彈坑傲然挺立。
站在城牆上守望,過去是那麼遠又那麼近。在永定河的淙淙流淌中,我感受到過去從未遠去,它就凝結在那一塊塊城牆中,沉澱在一個個石獅上,見證着這段歷史被一代代中國人銘記,被一代代挺直的脊樑扛向和平美好的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