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暢、馬曉芳北京報道)細雨如塵,無聲地浸濕了宛平城青灰色的磚石。拾級登上城牆,垛口凹陷的彈坑映入眼帘那一刻是那麼觸目驚心——1937年7月7日的那場炮火,將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永遠鏨刻進厚重的城牆。雨水沿着彈坑邊緣蜿蜒而下,如同城牆滲出的血淚。向東眺望,「順治門」的匾額在雨霧中泛着幽光;向西凝視,「威嚴門」的輪廓沉默地鎮守着盧溝橋的方向。這座僅640米長、320米寬的袖珍衛城,曾以「崇墉百雉,儼若雄關」之姿扼守京畿咽喉,此刻卻在煙雨中斂去鋒芒,顯露出歷史的沉重。

向西遠眺,雨幕深處,盧溝橋靜臥永定河上,橋上石獅曾被日本侵略者的槍炮打傷,曾目睹過鮮血染紅橋。橋下河水匆匆,將八十多年前的烽火滌盪在漣漪裏。城牆內側,復建的青石板路泛着水光,倒映出仿古店舖的燈籠,恍若舊時驛站的酒旗在風中搖晃,遊客的傘花為滄桑添了溫度。

行至城垣轉角,抗戰紀念館的琉璃頂在雨中肅立。夏雨漸疏,天際裂開一道微光。回望城牆巍然如脊樑,彈痕彷彿是它永不閉合的眼睛。當萬千雨絲為石獅拂塵,為青磚浣洗,宛平城烽煙遠去歲月靜好,更襯托今日這份安寧來之不易。
責任編輯:
孫佳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