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巴特爾在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草原上。作者供圖

童 心

7月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一望無垠地綠着。我騎在馬背上吹風、看雲、遊蕩。我的馬兒叫巴特爾,蒙語意是「勇敢」。夏日的風吹過,我的思緒又回到童年。

上一次騎馬,是30多年前了,我才7歲,被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選去試鏡,拍一部電影。我忘記了那匹馬的名字,只記得牠非常溫順,而我只需要在馬背上做出「見到親人時的激動樣子」。或許是年幼,竟沒有感覺到半點害怕,副導演說那馬匹是專門用來拍戲用的,脾氣特別好。我的發揮也不錯,副導演教我下馬的動作,只一遍,我便記住了。我用剛剛學會的蒙語,一邊大聲喊着:「額吉﹗額吉!」(蒙語:媽媽)一邊流暢地下馬,做出撲入親人懷裏的樣子。戲場裏有個工作人員,開心地望向導演,說︰「這小孩兒沒哭,真厲害!」

待到正式開拍,我問帶我的老師,為啥「沒哭就是厲害」。老師告訴我,很多試鏡的小孩子都被大人教的,很程式化,覺得「激動就是要哭,而你喊得響亮又真實,很自然。」其實,並不是我聰明,而是父母根本沒覺得我會真被選上,更別提事先「輔導」了,覺得送我去參加一下,好玩。

不過,我的戲份很少。那部電影講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大學生選擇大學時,在未來可能的「清貧的作家」和「鐵飯碗」的工程師之間做着抉擇。講這個大學生的故事有一個重要背景是兒時的成長,而我就飾演了「文學少年」。戲裏除了騎馬,還騎了駱駝,因為這個少年是蒙古族。

命運有趣。我最終沒有成為演員,卻成了作家。而且,在讀大學時也遇到了和電影中的男主人公一樣的抉擇。這個夏天,騎在巴特爾身上,我想,生命應該是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