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鍾佩欣 王祥康)澳門科技大學近年來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成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重要力量,校長李行偉教授近日接受大公文匯專訪時詳細介紹學校發展成果、琴澳深度合作進展以及創新科研突破,期望能全方面助力大灣區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習主席視察為學校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去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澳門科技大學,期間到訪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校長李行偉教授表示習主席高度肯定澳門及澳門科技大學過去25年所取得的成就,指出澳門雖然面積不大,但完全可以開展國際一流的高精尖研究,並寄語大學未來在設計學科時,需要緊貼澳門發展所需。

習主席視察後半年間,校方全體師生謹記習主席重要指示。李行偉教授表示,近半年間學校科研工作取得新進展。在生物醫藥領域,姜志宏副校長帶領團隊憑藉「中藥tRNA來源的小核酸新藥研發技術的開發」研究,榮獲澳門首個生物醫藥一等獎、學校與深圳工信部合作在深圳前海建立「小分子藥物研發實驗室」、校方近年不斷引進國際頂尖人才等,目前已在離子通道與中醫藥結合研究等領域發表高水準論文。

李行偉教授特別強調,「澳科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不僅提升澳門的科研實力,更深刻改變了本地科學教育,去年校方更與本地中學合作,讓中學生參與科學衛星數據研究實習,李行偉形容是一種「教學滲透」,由學生時期開始,激發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情。
琴澳深度合作構建產學研創新生態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背景下,澳科大積極推動「澳門研發、橫琴製造」的創新模式,校方近期帶領團隊考察珠海三間創新企業,包括南航飛行模擬中心等,而在中醫藥領域,廣東省重點實驗室雖具備科研優勢,但同樣需要工程技術與人才支持,因此近年澳科大在橫琴設立首個創新科技研究院,整合重點實驗室與科學專案,目前已與不同企業展開合作,涵蓋OLED微顯示屏幕材料、大健康產業孵化等領域。李行偉強調,大學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養,重點佈局中醫藥、能源科技、供應鏈管理及金融科技。
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推進,李行偉認為過去澳門經濟單一,為配合澳門發展「1+4」產業,校方創新工程學院推出不同課程,包括人工智慧、工程、自動控制等,以及開發旅遊相關跨學科課程,涵蓋低空領域安全管理和旅遊應用,未來亦會與香港、內地加強合作,「我相信假以時日,兩三年後會有不同的景象。」他認為,在中央政策支持下,橫琴合作區將成為國際化人才樞紐,未來通過企業孵化、學生創業等多元路徑,持續向大灣區,以至培養跨領域創新人才。

澳門野外站支持分析大灣區生態
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22年正式掛牌成立的「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澳門科技大學)」,是國家首個境外國家級野外觀測研究站。李行偉表示,澳門作為大灣區重要城市,正通過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填補中國亞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綜合科學觀測空白,同時推動高端旅遊業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他強調澳門2015年才獲得85平方公里海域管轄權,如何科學利用海岸資源成為關鍵。
野外站作為全國唯一位於亞熱帶氣候的海洋觀測站,通過長期觀測和系統研究深化海岸帶生態環境質量演變和調控機制的科學認知,為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管理決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李行偉強調,大灣區東岸如香港、深圳等地數據豐富,但西岸因地理特性,如泥沙淤積面臨獨特挑戰,澳門需通過野海站積累科學數據,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打造國際科創高地 服務澳門多元發展
李行偉校長強調,澳科大要做的不僅是學術突破,更要讓科研成果轉化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的推動力,校方師生一直謹記習近平主席殷切囑託,如今科研、產業、生態保護的全面發展,澳門科技大學正以「小而精」的發展路徑,用行動證明澳門完全可以在國家科技創新版圖中作出貢獻,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