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似心
在繪畫人體時,我個人覺得最難畫的是手。手在結構上較複雜,「十隻手指有長短」,每一手指又有三節,雖然互相比例上有一定關係,但這些同異之間的組合就很奧妙,讓我們可以靈活地以手去做很多細微的動作。
腦袋指揮手指的活動,手的每一動作和姿態實際上就是代表着我們所想的。不同的手指姿勢,就呈現出我們不同的感情,諸如青筋暴現的拉緊手勢是反映憤怒;收起手指的拳頭是代表即將爆發的攻擊;空中半伸出的手指是在猶豫;手掌向上手指內彎是接納;手掌向上但手指直伸是坦蕩;還有伸出不同手指數目的意思……手,是我們臉部以外表情最為豐富,難以掩飾的內心表現。
手也寫上我們的人生經歷,嬰兒的圓潤幼嫩、少女的纖纖玉手、富人的嫩如蔥管、文人的白皙修長、工人的粗壯有力、貧者的瘦削嶙峋、老人的皺紋滿布、苦者的顫抖枯槁……都隱藏不了歲月痕跡。
我教學生畫手掌時,必定介紹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為著名的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ürer)最為人稱道的一幅素描《祈禱之手》。杜勒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木刻版畫、油畫及素描,作品珍藏於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祈禱之手》只是一幅顏色筆素描。據說少年時他與弟弟皆熱愛繪畫,但家境貧窮不能支付二人一起學習的費用,兄弟倆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誰先去藝術學院深造,輸的人則要下礦井工作,支持對方完成學業,結果哥哥勝出。4年後哥哥學成歸來,感謝弟弟的努力,請弟弟去學習,由自己工作供養他。可是弟弟伸出傷破粗糙的手哭說:「太晚了,4年礦工生活令我手骨折碎破裂,經已無法執畫筆。」兩人相擁痛哭。一個晚上,杜勒看到弟弟合掌祈禱,於是畫了這幅充滿親情的《祈禱之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