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藝術2025」展覽第二階段正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其中,藝術文學碩士一年級展「仰觀宇宙之大」(中國藝術創作組)正於中大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進行,直至7月27日。
嶺南派畫家關靜華是其中一位參展者,已跟隨知名畫家伍月柳學習20餘年,這次帶來兩幅水墨設色紙本,名為《春曉》,與她在中大學習時所見的晝夜景色有關:每周,關靜華都有一堂晚間課,有時她會看到落在地上的花瓣;而在白天,她便會看到日光下艷麗的花朵,這都給了她創作靈感。
在第一幅畫作中,關靜華將盛唐詩人孟浩然《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與紫玉蘭丶光及飛燕結合,表達春日的生機與暖意。此幅作品還獲得了東京都美術館第18屆國際藝術大獎展的佳作獎。
在另一幅作品中,關靜華則將留白形式的、趙孟頫書寫風格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與慢慢凋落的紫荊花和夜晚的風雨結合,以表現生命的無常,亦是為了與另一幅畫形成對比。她也想以此方式喚起大家對生命和生活的反思。因這次是首次嘗試給文字留白,勾勒過程需要時間,關靜華用了一周才完成這句詩。
關靜華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分享,她2005年送兒子去隨伍月柳老師學畫,後來想將這段等兒子下課的時間利用起來,於是便決定一起學畫。在2018年辭去職務前,她一直從事市場推廣工作,每周六忙裏偷閒地畫畫,讓自己放鬆下來。她也享受在畫紙上暢快創作的感覺。
在繪畫初期,關靜華的創作主要以花卉為主,因為她平日就很喜歡花草,亦會在經過它們時,用手機記錄下來,留作繪畫素材。直至2010年,她已畫出100種花。
疫情期間,像很多港人一樣,關靜華開始行山,發現香港除有石屎森林、高樓大廈,還有開闊的郊外和山海。「當時我就希望以嶺南派的畫風呈現香港的山水。」於是維港、太平山、獅子山等香港景色出現在關靜華筆下。關靜華也藉此方式表達出自己對香港的愛。
關靜華還提及在中大學習的收穫。她表示課程更注重鼓勵學生思考、發揮創意、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不斷發現新的自我。不過在申請課程時,基本功還是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都要先上交十幅作品,展示自己的功底。」課程安排也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老師們亦會讓大家回顧早期或前輩畫家們的作品、感受他們的思想、參考他們的技術,隨後學生們需要在獲得靈感後,向作品加入現當代元素。
關靜華近期還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出希伯來文,並將其與隸書結合。這組作品名為《四季之源》。為仿製陳舊古卷的模樣,希伯來文所在頁用了茶葉、咖啡、墨汁調配,所用的筆是平時用於寫隸書的。關靜華發現許多筆畫都與書法相似,因此寫出的效果不錯。隸書絹本則被裝裱於木架,然後覆蓋在希伯來文紙本上,形成了兩種文字相互映照的效果。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