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聶士昌。香港文匯報記者俞晝 攝
●聶士昌與他的畢業設計作品。
●在枯木上「盛開」的機械花朵。
●日語課本上的《枯木逢春》設計稿。
●象徵着過去與未來的《循回儀》。
●《滴動儀》羅盤的每一個圈層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
●參觀者們紛紛拿出手機拍攝《滴動儀》的轉動視頻 。

中國傳統文化「附身」精密齒輪 老祖宗智慧玩出新花樣

25個偏心輪轉動起來,一滴篆刻着陰陽符號的「水滴」從青銅色羅盤的最中央倏地下墜,漣漪層層向外蔓延,依次將刻有八卦、河圖洛書、天干地支、九星、二十四節氣、六十四卦、二十八星宿及刻度尺的13個圈層逐漸淹沒又再次浮起,彷彿輪迴一般展現在眾人眼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羅盤邊站了足足二十分鐘,口中喃喃自語:「老祖宗的東西,被年輕人玩出了新花樣!」

老人所說的「新花樣」,是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景觀裝置碩士研究生聶士昌的畢業設計作品《滴動儀》,這位來自河南商丘的青年耗時一年多的時間,將自己所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附身」於精密的齒輪間,向外界傳遞着「中式宇宙」的魅力。與此同時,他的作品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紅,單條筆記點讚破萬,不少工程師、設計師、藝術愛好者以及普通網友紛紛湧入評論區留下他們的解讀。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杭州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杭州傳真

對於聶士昌而言,這波突如其來的流量讓他始料未及。「美院畢業展6月1日開啟,我4日才在同學的提議下註冊了小紅書賬號,之前還以為那是個購物App呢。」眼前的聶士昌衣着樸素,說話間總是不自覺地微微低頭,有些害羞,又有些惶恐。「剛開始看到幾十萬點讚挺興奮的,也有商家私信想要合作,但現在更多的是壓力,不希望自己被流量裹挾,喪失了創作時間和激情。」

將真實情緒融入作品

聶士昌出生於河南商丘的農村,在考上中國美院以前,他畫過牆繪,打過膠鞋,一點點攢下了上素描培訓班的學費。「很多人覺得學美術是有錢孩子的特權,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身邊的同學裏家庭條件好的不好的都有。除了基本的美術功底,老師會更看中你是不是對萬事萬物有自己的思考,並將真實的情緒融合在作品中,讓人既『看得懂』,又能『感同身受』。」

事實上,聶士昌一直到大三「下鄉」(即中國美院傳統的采風活動)時,才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老師帶我們去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進大城市的博物館,立即就被此前只在書裏見過的展品震撼到了。」聶士昌回憶道,「記得當時我看到了一個貼心鎏金銅龍,它的雕工很精緻,但又不是西方寫實主義的技法,而是用了一種寫意的方式呈現,非常浪漫。」

博覽古籍 形成創作風格

「說出來可能你不信,我在看那些數千年前的文物時,居然產生了一種在與之對話的錯覺,彷彿冥冥中它們正引導着我走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下鄉」結束後,聶士昌便開始有意識地大量閱讀古籍、研究《周易》。「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聶士昌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正是在一次次與文物對話的過程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除了《滴動儀》,聶士昌另外幾件作品也承載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理解。「這件作品叫《循回儀》,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中國的太極圖騰。」聶士昌按下開關鍵,兩條外觀相似、材質不同的「魚」便在齒輪的轉動下循回游曳起來。「在我的第一個版本中,兩條『魚』是一模一樣的,它們就像太極的陰陽兩面,不停地周而復始、循環更替。」

製作出第一版後,聶士昌並不滿意。「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寫意的,如果就這樣展出,它的形式便過於寫實了。」在一堂日語課上,聶士昌突然有了新的靈感,並迅速畫在書上——他將一條魚用布滿饕餮紋的青銅色覆蓋,另一條魚則用銀色的電路板包裹,「一條代表着過去,另一條代表着未來,而它們的循回游曳則象徵着人類過去與未來的輪迴,這才是『最中國的表達』。」

枯木重生 「巧」「妙」結合

另一件作品《枯木逢春》的創作過程依然流淌着中國式的浪漫。「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我在路邊撿到的一截枯木,或許前主人見它枯萎了,沒有用了,就把它丟棄了,但我覺得它很好看,就想着如何能改造它,使它煥發新生。」最終,聶士昌用金屬片與多個連軸齒輪在枯木的頂端製作了一朵可以收攏與盛開的花朵,「對於枯木而言,這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新生了吧。」

如何用機械裝置去呈現最寫意的「中式宇宙」?聶士昌坦言,自己的創作理念來自兩位導師送他的字。「楊奇瑞老師送了我一個『巧』字,他告誡我說,藝術創作絕不是純粹的工作量的疊加,更需要的是一種四両撥千斤的巧勁;鄭靖老師則送了我一個『妙』字,她教我說,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是讓觀賞者妙不可言。他倆的字結合起來,便是我如今的創作理念——巧妙。」

問及整套畢業設計的成本,聶士昌坦言「並不貴」。「以《滴動儀》為例,最開始我確實是想用青銅材料去製作的,一問價格就把我給嚇回去了。如今你看到的羅盤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是我先建模後再3D打印,外面的青銅色則是我自己調色後一筆筆刷上去的。」聶士昌頗有些驕傲地說,最終的呈現效果還挺不錯的,「參觀者哪怕貼着看也沒看出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