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藝術該如何自處?在2025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上,年輕的學子們用作品給出了答案。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高興以20世紀戰時書信為創作起點,溯源考證文本後,以晉唐筆意融合宋人信札氣韻,將跨時空情感轉譯為視覺語言。原始信件與書法文本交錯陳列,構成「檔案現場」,讓參觀者在「書信考古」中實現情感重構。
中國畫學院中國畫山水專業本科畢業生邵若栩則使用了「AI餵養」的方式,將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一詩投餵給大模型系統,根據國畫的思路創作一張畫,之後再繼續餵給AI進行圖生圖,形成「AI—國畫—AI—國畫……」的鏈式反應,最終誕生作品《與AI討論七次「明月出天山」》,展現了AI技術與中國古代詩詞的相融相生。
「今年美院畢業展取名『七十二變』,聽到這個詞,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孫悟空』!但『七十二變』是怎麼來的?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去探討的主題。」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曹曉陽解釋道,中國古人在觀天象、體察自然的過程中發現,每五天就有一個變化,「實際上,『七十二變』對應的是七十二物候,指向的是中國人自己的世界觀、自然觀。」
「『變』意味着發展、創新、沿革、演化,展現了中國人對『可能性』的希望,同時也預示着一種應變的能力。」通過近年來觀察學生們的創作,曹曉陽發現他們正是用「變」來回應今天的世界,「他們以『變』來不斷地尋找和修正自己在世界當中的位置,同時,他們又以『變』來表達自我,形成與過往不同的批判力和創新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