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朋友把一位編劇的文章傳給我,說想讓我知道這位編劇對粵劇發展基金新推出的新劇資助計劃的意見。那位編劇最不滿新計劃只限主要演員提出申請,認為對其他人不公平。這項規定是我在該會時常提出,所以有責任為公眾解說一下。
以下是我提出這項規定的理由:1.根據過往經驗顯示大部分班主得到資助,做了有資助的首演和重演後,大都把劇目擱在一旁,另開新劇,以取得新的資助。2.戲曲表演傳統以演員為中心,因人開戲。因為戲曲演員的程式表演要經長時間鍛煉,不像話劇經過排練已大致可應付演出。近20年,粵劇舞台由班主主導,資深演員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便算,投入感日減。從前戲班多由文武生掌話事權,戲演得不佳,觀眾看得不爽,於是大罵文武生來發洩一下。
我在這專欄曾經介紹過戲曲以演員為中心的傳統,但行文比較粗疏,說服力不足。今次引述學者王安祈著作《「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一文的內容,希望可為讀者提供更充實的論述。
王安祈以京劇為例,指出由其醞釀、形成、初創、成熟以至興盛繁榮,靠的幾乎都是演員的努力,無論是向孕育其形成發展的母體劇種(以徽、漢為主)移植劇本,或是聲腔的融會整合與曲調的新創,都由演員在長期的排練演出中實踐完成。不同於雜劇與傳奇,京劇沒有出現類似「關馬鄭白」或「南洪北孔」這類傑出的劇作家,形成過程中的標誌「前三傑、前三鼎甲」、「後三傑、後三鼎甲」都是藝人演員(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與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這個劇種的繁盛仰賴的並不是文學性強的劇本,甚至可以說,早期一些劇本幾乎有些文理不通,我們試以當時最流行的劇目《秦瓊賣馬》作為例子。如果只讀《秦瓊賣馬》的文字劇本,這齣戲予人的印象必是「內容簡單空洞、邏輯不清、詞費且無意義」,但是,對這樣一齣沒有堅實骨架支撐的戲,譚鑫培卻可以憑他的演唱神韻,深刻地傳達體現出困頓潦倒、蒼涼無奈的人生情境,「店主東帶過了黄驃馬」一段唱段,何止是落魄英雄秦瓊的心境描摹?它幾乎已成為清廷末世戰亂流離時刻普遍蒼生心境的代言。這齣戲的走紅,靠的是譚派唱腔。
整個京劇的興盛,憑藉的正是演員精湛的唱念做打表演藝術。醞釀初創時期如此,到了繁榮鼎盛期,也是以「流派的蓬勃發展」(而非「劇作家個人風格的呈現」)為其指標。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