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Moe Thiha SWE、吳鋒奇、陳壯源。香港文匯報記者張茗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張茗)香港醫管局積極透過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以紓緩本地公營醫療系統人手壓力,新界西醫院聯網並於去年推出「夥伴計劃」,透過醫生通訊群組及定期舉辦聯誼活動等,讓非本地培訓醫生能更快適應在港生活與工作,以及增強歸屬感。有新入職的非本地培訓醫生表示,計劃能協助他盡快適應香港環境,全心投入新崗位工作。

安排現職人員作「夥伴」 支援工作生活

醫管局新界西醫院聯網顧問醫生(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夥伴計劃」策劃人吳鋒奇日前向傳媒表示,現時共有4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於新界西醫院聯網服務。聯網於去年成立了一個匯聚醫生、護士、專職醫療成員的團隊並推出「夥伴計劃」。人力資源部會在收到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聘書後,邀請他們自願參與計劃。團隊會根據醫生的國籍、語言、家庭情況等背景,為其配備一至兩名現職人員作為其「夥伴」,在對方到港前進行簡單交流,向他提供包括住屋、子女升學、開設銀行戶口等生活或工作上的支援,協助其適應香港生活。

吳鋒奇本身是一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他在2021年出於對家人的牽掛,決定放棄英國的工作回流香港。儘管自己屬於「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在新工作文化中仍有需要適應的地方,「例如英國職場習慣直呼其名,香港則更注重職稱。」他指夥伴計劃的核心是雙相適應,讓雙方能在交流中互相理解。

緬甸裔的新界西醫院聯網駐院醫生(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Moe Thiha SWE在新加坡接受醫學培訓,2015年一次偶然的訪港經驗,讓他愛上香港飲食與多文化元性,且因香港於地理上與新加坡較近,便於與家人聯繫等,終選擇扎根香港。他表示,剛來港工作仍面對語言等諸多挑戰,幸得同事協助才能解決。如今他作為計劃的夥伴之一,以過來人身份幫助新來港醫生。

新界西醫院聯網駐院醫生(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陳壯源擁有17年臨床經驗,現已來港工作5個月。對他而言,語言及工作環境是最大挑戰,「醫療術語多為英文,且香港常用縮寫,需要重新學習。」另一方面,同事在工作中的嚴謹態度與協作精神初期亦為他帶來壓力。在計劃協助下,他約花了兩個月時間已可適應,如今更成為了其他新醫生的「夥伴」。

陌生環境未能及時適應 要給予鼓勵

吳鋒奇指出,資歷較深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更關注子女升學問題,較年輕者則注重生活的方便。他強調,非本地培訓醫生自身十分優秀,只是在陌生環境中未能及時適應,需要給予他們多一點鼓勵。夥伴計劃現時有28名「夥伴」,包括17名醫生,當中7位為非本地培訓醫生。計劃設立至今,有27位非本地醫生參與計劃,反應良好。

截至上月30日,共有32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工作或進行交流,當中245名醫生於醫管局工作,主要來自英國(54%),亦有15%來自內地。此外,有15名醫生名列香港醫務委員會專科醫生名冊,涵蓋麻醉科、急症科、腸胃肝臟科等專科。剩下的76名參與交流的醫生中,58名來自大灣區及上海,另外的18名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英國等地,涵蓋麻醉科、綜合內科、眼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