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錘敲過數千年,無字傳承幾度秋。」有溫度的銀器,如活物一般敘述着人與銀器的故事。畲族,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銀器雕刻符號成為畲族重要的文化傳承的載體,銀器鍛造工藝由此代代相傳。福建福安畲族銀器及其工藝起源於民間,又深受宮廷文化的影響,既飽含民俗文化中質樸、粗獷、神秘的色彩,又蘊含元代正統銀雕文化中造型新巧獨特、紋飾雕工細膩精美的高雅風格。「珍華堂」畲族銀雕是閩東畲族銀雕技藝的傑出代表,歷經六代傳承。「畲族銀器不僅關乎技能,也關乎傳統文化的傳承。」從一個一心想逃離打銀的叛逆少年成長為「珍華堂」第五代傳人、福建省畲族銀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入行二十餘載,林偉星在打銀的過程中,堅守初心,找尋到了自己的傳承之路,以鏨刻歲月文化,以匠心傳承技藝。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圖:受訪者提供
畲族銀器具有獨特的製作工藝,在畲銀製作中,以福安葉氏一脈的「珍華堂」銀雕尤為突出。它是中國傳統銀雕工藝與畲族文化的融合,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發展演變而來。「珍華堂」銀樓源於清朝同治年間,由元代著名宮廷銀匠朱碧山的嫡系傳人葉三妹所創立。2011年5月,畲族銀器製作技藝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珍華堂」畲族銀器技術研究所是該技藝的保護單位。林偉星的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仕元的銀雕技藝就是傳承於朱碧山一脈。
薪火相傳 為畲銀存續開闢新境
在林偉星的記憶中,從小他耳濡目染父親的精湛技藝,七八歲的年紀就開始充當「勞力」。「小時候最討厭寒暑假,因為每到寒暑假其他小孩可以玩,我卻要被大人叫着打下手,學習打銀。」在林偉星的講述中,最開始他並不喜歡打銀,甚至一度想要逃離這個家族傳統。
2002年,林偉星在深圳大學完成了計算機專業的學業,在權衡家族整體利益後,他選擇回歸家族,重拾打銀舊業。「再次接觸畲銀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奇妙與喜愛。」回來後,林偉星下工廠三年,苦練基本功。2012年,經過多年磨練,林偉星正式接過父親林仕元的接力棒,成為家族第五代掌門人,為畲族銀雕的存續開闢新境。
在林偉星的工作室裏,小小的打銀桌上擺放着不少工具,還有一個尚未完工的銀盤。白熾燈下,銀輝閃爍,隨着林偉星手中銀錘的每一次精準敲擊,銀盤上逐漸顯現出細膩的紋路和生動的圖案,一件銀雕藝術品正慢慢成形。林偉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畲族銀器製作主要包括『操、鑿、起、解、披』5大技法和『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4種工藝,共有搓絲、集花、掐絲、鑲嵌、鏨刻等30多道全手工製作工序,整體工藝要求藝人心、眼、手、力的精密配合,功夫都在匠人手上。」談及畲族銀雕的精湛工藝,林偉星如數家珍。
鏨刀每一次起落,都在銀器上留下極具特色的紋理,記錄着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歷史。與苗銀不同,畲銀有許多鳳凰元素。「這是畲族的圖騰象徵之一,他們稱自己為『鳳凰的後裔』。」林偉星解釋道,畲族人「崇鳳敬女」,銀飾上的圖案也多和鳳相關,且因此前交通不便等原因,畲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為人所知,所以在製作技法上更遵從古法,技藝也更加細膩。
兼容並蓄 守正基礎上的創新
從熱愛到傳承,林偉星明白這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製作出符合當下時代的作品,才是傳承的意義所在。」他認為,傳統手工藝要融入現代社會,首先就要做好傳承,讓其能再次呈現在生活中,其次就是要與時俱進,作品必須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自從走上傳承之路,他就開始創新探索更多可能性,將壽山石雕、景德鎮瓷器、福州漆器等引入畲族銀器,遵循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原則,讓畲族銀雕不僅保持了其傳統之美,同時也迎合了現代審美與實用的需要。
打破常規、推陳出新是林偉星的一貫作風。為解決銀壺焊點多的問題,他打破常規銀壺的製作方法,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成功製作出一體銀壺《槌目紋銀壺》,深受收藏家的青睞。這把銀壺曾榮膺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海峽工藝精品獎金獎。傳統技藝上的堅守守住了畲族銀器的魂,而守正基礎上的創新,則讓林偉星的銀雕產品在市場上出圈,讓畲族銀器叫好又叫座。
隨着福州傳統裝束技藝「三條簪」火遍海內外,越來越多人來到福州體驗這種別具一格的裝束。去年9月,林偉星帶領團隊歷時45天,打造了一套純手工雕刻的「三條簪」。據林偉星介紹,這套「三條簪」的主簪長約24厘米,副簪長約22厘米,總重量約330克。作品在復刻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創新元素。在簪面設計上,將福州著名的「三把刀」——裁縫剪刀、廚師菜刀、理髮師的剃頭刀融入其中,不僅展現了福州人民的勤勞精神,更為「三條簪」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作為福建青年手工藝人代表,林偉星眼中的畲族銀雕是一張向全球展示福建非遺文化的寶貴名片。近年來,他既活躍於藝術創作的第一線,更積極走到更多地方參加非遺展示活動,足跡踏遍香港、澳門、泰國、法國、意大利等逾十個國家和地區。他說:「畲族銀雕代表着中國傳統手工藝,每一次走出國門向全世界講述中國非遺故事,都讓我感到非常自豪,因為這是一種中華文化自信的表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