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弘揚粵港青年愛國情懷,香港理工大學與廣東工業大學於7月9日至10日聯合舉辦家國情懷系列活動。活動重頭戲為兩校學生傾力演出的原創舞台劇《青春印豐碑》,該劇以真實歷史為藍本,講述60年前廣工大師生參與東深供水工程的感人故事,吸引逾700名政商界領袖、社會賢達、師生及公眾人士到場。
首演開幕儀式10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劉光源、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廣工大黨委副書記及校長邱學青、理大校長滕錦光、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朱蔚蔚、廣東省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及一級巡視員張志華、廣東省水利廳一級巡視員孟帆、全國政協委員及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吳華江、紫荊雜誌社副社長黃曉華,以及水務署署長黃恩諾。
甯漢豪致辭時表示,「這部舞台劇喚醒我們『飲水思源』,讓香港市民認識當年國家對香港的關愛和支持,以及在工程背後有無數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用汗水和青春,為香港同胞消災解困。我希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傳承當年參與工程的學生為國家奉獻的擔當和使命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林大輝致辭時表示,「東江水與香港的發展、香港的民生,息息相關,沒有東江水就沒有今天的香港。我們每一位香港人都應當銘記於心。東江水供港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患難見真情,兩地同胞同心同根,在困難面前展現中華民族不怕困難、團結一心的力量。無論回歸前還是回歸後,國家永遠都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
邱學青致辭時表示,「《青春印豐碑》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廣工大師生建設東深供水工程,保障香港同胞福祉的偉大壯舉。這部鐫刻崢嶸歲月、聯通粵港情誼的力作,讓『東深精神』薪火相傳,共同熔鑄成粵港澳大灣區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家國情懷,激揚粵港青年報效祖國的青春力量。」
劇本以東深建設者為原型,弘揚「時代楷模」精神為主題,重現1960年代內地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東深供水工程建設並順利完成任務的感人故事。全劇以《青春宣言》、《青春交響》、《青春考卷》及《青春逐夢》四個篇章敘事,從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兼廣工大昔日校友的視角,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穿梭,呈現年青學子投身祖國建設的豪情壯志。劇中更首次採用粵語對白,以及融入參加「百千萬工程」建設的粵港澳大學生身影來呈現東深故事。
1964年2月20日,這項國家級工程正式啟動。廣東工學院(現廣東工業大學)200名師生投身建設一線,承擔測繪、施工管理等任務,甚至有人獻出生命。其中,學生羅家強在颱風中堅守混凝土攪拌崗位,不幸被狂風捲入犧牲;團支書陳汝基與工程師冒險以血肉之軀堵住洪水缺口,守護圍堰安全。這些事跡直至2021年東深建設者獲頒「時代楷模」稱號後才廣為人知。全劇高潮的第三篇章《青春考卷》就重現了1964年抗擊風暴和洪水的工程保衛戰中,東深建設者如何冒着生命危險,甚至獻出生命的壯舉,完成關閘洩洪和保障工程安全的任務。理大合唱團近20位教職員、學生及校友聯同廣工大學生共同演繹主題曲《山河》,以歌聲唱出建設者臨危不懼、勇於奉獻的精神。
廣東工業大學舞蹈學副教授、《青春印豐碑》總導演鄭萌接受採訪表示,該劇歷經三年打磨,全劇音樂、舞美及編導均為原創,並融入合唱、多媒體等元素。鄭萌強調,劇中六名青年角色皆有原型人物,包括陳汝基背負犧牲摯友羅家強的場景,以及羅家強最後呼喚的那聲「媽媽」,完全還原歷史,未加藝術渲染。正如鄭萌所言,「這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份傳承——讓粵港青年共飲一江水,共守家國心。」
廣東工業大學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研究生、《青春印豐碑》演員譚子航分享排練感悟,「我們用三年時間體會東深精神,儘管是非專業演員,但克服傷病與時間壓力,與當年的學長姐遙相呼應。」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學生、理大合唱團成員甄明心則從本土視角表示,「希望觀眾透過劇作,銘記東江水背後的艱辛與兩地血脈之情。」
此外,《粵港同心 水脈相連——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周年紀念展》亦於理大賽馬會綜藝館平台舉行。東深供水工程自1965年啟用至今,累計對港供水逾26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需求七成以上,被譽為「生命之水」。2021年,工程建設者群體獲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傾芫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