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表示,「十四五」五年來,中國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這些數據系統勾勒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脈絡,這一成績不僅印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更凸顯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穩定器』作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接受本網採訪如是說。
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再次印證了內需作為「壓艙石」的關鍵作用。蘇劍指出,過去四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86.4%,消費升級與產業投資形成良性互動,構築起經濟循環的「內生引擎」。這一結構轉型既抵禦了外部環境波動,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民營企業數量較「十三五」末增長超40%,這一數據折射出市場主體活力的全面迸發。民營經濟在穩就業、促創新、拓市場中的作用愈發凸顯,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極。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蘇劍指出,以舊換新政策的擴內需效應正加速顯現。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直接降低消費門檻,激活大宗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的同時,還能倒逼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迭代力度,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更深層次看,以舊換新政策已超越短期刺激範疇,成為構建長效內需體系的關鍵舉措。
數據顯示,過去四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蘇劍提到,在「兩重」建設框架下,國家戰略與民生需求的結合更加緊密,核電領域民間資本參股比例突破20%的突破,彰顯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對民生領域的傾斜取得顯著成效,過去4年78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建成不僅解決2000萬人的居住問題,更通過改善民生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
過去四年,外商累計對華直接投資4.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十三五」期間總額。蘇劍認為,這印證全球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制度型開放,成功吸引跨國企業深耕布局,實現引資規模與質量的雙提升。
相關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