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是在香港長大的原因,我真的很喜歡吃咖喱,尤其是巴基斯坦、印度式的咖喱。頗受香港人歡迎的東南亞咖喱椰奶味很重,我反倒感覺一般。而說到印度咖喱,我們通常會聯想到「石崗咖喱」,石崗位於新界元朗區,在香港回歸前曾有英軍在此駐紮。
「石崗咖喱」出自軍營食堂
在十九世紀中葉,大量印度籍軍人隨着英國人來到香港,他們駐紮的軍營中都有自己的食堂,自然也帶來他們印度的飲食文化。
眾所周知,印度菜一向以複雜的香料的搭配作為基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咖喱。本來咖喱只是印度軍營食堂專屬的食物,但因為不少本地人在軍營食堂做廚師,這門烹調咖喱的手藝也傳到香港各處,而咖喱甚至成為了香港常用的香料之一,像咖喱魚丸、咖喱牛腩、咖喱豬扒等,都是香港的著名小吃和菜式。
不過,有一點大家必須知道,其實我們口中說的咖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度菜。咖喱的英語是Curry,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747年的一本英國烹飪書籍上,該書指出,咖喱粉購自東印度,是一種會讓人感到愉悅和帶來健康的調味料。雖然食譜指出咖喱粉是購自印度,但這卻不是印度傳統的香料。
咖喱應叫「馬薩拉」
咖喱粉其實是一種綜合香料粉,它的主要成分有生薑、大蒜、茴香、肉豆蔻、小茴香、香菜、小豆蔻、肉桂和薑黃等,這種綜合香料粉在印度國內大部分的方言區中,都稱為馬薩拉(Masala)。馬薩拉在香港印度菜館中是一種極常見的菜式,會用來搭配雞肉或素菜,不過它是沒有固定配方的,香港的印度家庭很多時是向相熟的印度雜貨店購買一些品牌馬薩拉,又或者是由店主自己調配的馬薩拉,亦有些家庭主婦會自己按口味去調配。
因此,咖喱其實應該叫「馬薩拉」。那為什麼它最後又會稱作「咖喱」?據學者考證,Curry 應該是源自印度南部坦米爾語中的Kari,原本指的是「燉菜的醬汁」。很可能是第一個接觸咖喱的英國人因為語言障礙誤會了,把所有「燉菜的醬汁」都當成咖喱;其後,第一個引入咖喱的英籍東印度商人為了嘩眾取寵,也樂於接受這個新生的且帶有異國風情的名字,「咖喱」之名隨着英國的商人走遍世界各地。
在人們習非成是的情況下,咖喱慢慢地成為了印度菜的代表。我想情況大抵就如「星洲炒米」,它起源於香港而非新加坡,現今卻成為了新加坡名物。
咖喱的生命力的確足夠強大,它去到日本,就成為日本海軍的必吃餐點,大名鼎鼎的「日式咖喱」應運而生;而來到香港,又搖身一變香港著名小吃魚丸的最佳搭檔。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