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慶非遺—周年展覽暨嘉年華2024/25」日前舉辦開幕典禮,林嵐(左一)喜見計劃已邁入第七年,成果斐然。
●非遺教育計劃峰會2021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非遺專家和藝文從業者參與討論。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供圖
●首屆周年畢業展於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學生穿上自製長衫化身模特,穿梭於巨型棚架舞台之中。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供圖

在由嶺南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中,非遺工藝正經歷一場當代變革。香港藝術學院方的項目總監林嵐帶領團隊,以實驗性藝術手法重構非遺,讓廣彩、花牌、長衫等非遺技藝在銅鑼灣希慎廣場、K11藝術空間等現代場域煥新活力,為非遺傳承開闢一條意想不到的發展路徑。

在三棟屋竹棚舞台行Catwalk

據林嵐介紹,「傳·創」非遺教育計劃中的導師培訓課程採用「雙師制」教學體系,每門非遺工藝同時配備傳統師傅與當代藝術家,具體課時因應該項非遺的實際情況而分配,如同化學實驗般精準調配傳統與當代的配比。「如石灣陶塑真的很不易做,我們會安排七八堂傳統技藝課程;而在印章雕刻技藝中,因當代藝術家本身也對傳統物料很熟悉,常會融合傳統與當代去創作,我們便會給他安排多一些課時。」另一方面,課程設計強調「可持續創新」,她以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為例分享道:「我們希望學員不僅可以通過課程分別認識傳統和新式師傅的做法,也會通過業界創業者的分享接觸到行業實際運作,進而在課程完結後亦可以考慮靠這項非遺技藝謀生——或成為藝術家、自由創作人,或成為小師傅在業內製作長衫。」唯有如此,非遺傳承方能突破課堂的時空界限,在青年學員的創新實踐中綻放新生。

作為策劃者,林嵐坦言籌辦計劃周年展覽絕非易事,既要守護傳統精髓,又要開創當代新意,引發廣泛回響,「我們第一年的展覽在三棟屋博物館舉辦,類似的展覽在那裏已經有過很多,如何才能突圍而出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最終決定搭建竹棚舞台,再教學生穿着自製長衫配搭白波鞋行Catwalk。」當年的展演備受好評,而當計劃繼續推進,她開始嘗試將周年展演搬離傳統展館,促非遺融入日常生活。於是,在銅鑼灣希慎廣場、白沙道及霎東街可見吹糖、麵塑和木傢具,在K11藝術空間可見紮作、廣彩和長衫,「其實是很震撼的一件事,很多外國人來參觀後都覺得很驚艷。」

今年的周年展覽暨嘉年華則選在大館舉辦,「大館是本港市民和世界各地遊客都會去的地方,在這個層面,我們希望接觸到更廣闊的觀眾,將香港的非遺信息盡可能推廣出去。」林嵐關於計劃第二階段的設想還有很多,如盡量將學生作品以圖冊的形式在網上展現,舉辦容納更多人參與的數碼展覽並於2027年舉辦第二屆非遺峰會等。

非遺活態 全球實踐

於2021年舉辦的首屆非遺峰會以「活着非遺」為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及本地的非遺專家、藝術文化從業者和教育工作者,就探索非遺與當代藝術的融合、非遺教育的機遇和挑戰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當我們做了很多關於傳統非遺和當代藝術相結合的實踐後,還是想要多些接觸外面的世界,於是我們還邀請了英國維多利亞與亞厘畢博物館館長分享經驗,他們專做融合傳統元素的當代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展覽,和我們很類似。」

林嵐猶記得,峰會匯集了多位本地專家分享非遺在香港的實踐,以「心」(藝術治療)、「食」(傳統圍村菜)和「居」(明式傢具)為例,說明非遺與我們的日常其實並不遙遠,「在峰會中,我們的理念會通過不同的項目而具體化,也告訴來自各地的嘉賓,我們不只是在藉文字和課堂推廣非遺。」非遺的生命力,正在於它能跨越時空,與今天的生活方式對話,而2025-2026年度導師培訓課程正以花鈕製作技藝和紮作技藝(進階)為主題,徐徐展開傳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