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近來,社會輿論較為關注受養人簽證/註持有人在不曾到港學習或生活的情況下,就可以以本地學生身分入讀資助學位、享受大學學費資助,佔用原本預留予真正本地學生的資助入學名額。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則稱,政府期望在新學年的大學聯招前公布「本地生」定義的檢討結果和學費資助條件,將來或會要求受養人簽證/註持有人於入學前在港居住一段時間,才可享有各種相關待遇。
自2022年底推出各種輸入人才措施以來,「零工作」的前置要求和審批流程的簡化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才。截至2025年5月底,政府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已批出超過31萬宗申請,近21萬人才已經抵港,部分人才更攜同獲批受養人簽證/註的家眷來港。
然而,隨着獲批人數的增加,部分獲批香港身份的申請人卻未實質在港發展,僅將香港身份視為子女升學的「跳板」,而非長期發展的選擇。其子女則按照現行收生安排持有受養人簽證/註獲得本地生身份,從而享有免費的中小學教育、參加中學文憑試、入讀本地院校且享受學費資助。這種「教育移民」的套利現象,既違背了吸引高收入、高學歷人才為港創造實質和長遠貢獻的初衷,又引發了部分公眾對公共資源分配受教育機會公平性的擔憂。
平衡公眾利益與個體權利
筆者認為,調整居住時間要求的核心邏輯在於平衡「吸引人才扎根香港」與「防範濫用制度漏洞」,確保善用包括教育資源在內的各項公共資源。但是,對於政策變動可能帶來各種連鎖反應和潛在影響,各方也需提前、謹慎和全面評估。
本地院校需因應本身情況及課程成本,探索多元化收入來源,例如擴大非本地生學費水平浮動範圍和差異化收費程度、增加碩士課程招生、加強產學研合作,在吸引全球頂尖生源的同時也需兼顧學術質量與聲譽,並增加本地生獎學金以體現對本地教育的承諾。在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之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也應考慮給予具卓越成就的本地學生的獎金水平與非本地學生追平或拉近,以吸引優秀的本地生留港升學。
建設教育和人才集聚高地,必須增強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及協同性,也必須通盤考慮和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創新、產業、資金的一體化融合發展工作。
建立差異化門檻 明確「通常居住」標準
筆者也再次建議,應當抱持「寬進嚴續」態度,在各類引進人才措施的續簽過程中,更多考核申請續簽人士的薪酬福利條件、創業投入、工作與業務的經濟效益、納稅紀錄、社會貢獻與社區參與等指標,而非單純考量居留時間長短;同時,部分人才計劃可根據行業需求與人才貢獻度,建立差異化門檻與分類續簽、彈性續簽的激勵機制,並為「通常居住」提出分檔的、彈性的、明確的標準與要求。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