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親密關係中,衝突和摩擦幾乎無可避免,從一句無心的話到一次激烈爭吵,常常讓人陷入受傷與疏遠的困境。然而,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快速放下傷害,修復關係,有些人卻難以釋懷?今天是象徵「我愛你(520)」的日子,香港文匯報專訪了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何敏儀,分享其聚焦夫婦與戀人親密關係的研究,探索促使人們懂得原諒、學會寬恕的重要因素:當中關鍵在於俗稱「自控」的自我調節能力,透過情緒控制、改變思維模式、回想伴侶優點、從對方角度理解背後原因等,達至寬恕的心理狀態。她指出,是次研究具重要實踐意義,藉增強自控與寬恕能力可令親密關係更穩定,並為婚姻輔導、親密關係教育及臨床治療等帶來新的策略與啟示。●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
「我們希望深入探討寬恕的機制,並研究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幫助人們學會寬恕,無論是戀愛中的伴侶,還是婚姻中的夫妻,甚至是親子關係。」何敏儀說,過往的研究提出,寬恕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寬恕程度高的人往往有更高關係滿意度與親密感;然而寬恕需要克服負面情緒,涉及複雜的心理過程。為此她圍繞逾800名有穩定情侶或婚姻關係(平均6年至7年)的香港成年人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自我控制與寬恕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而寬恕能提升關係的滿意度、承諾度及親密感。
正向態度修復關係 避報復與迴避
透過四星期的追蹤研究,何敏儀進一步發現,參與者的初始自我控制特質,能預測其未來寬恕傾向,而寬恕顯著提高了關係的穩定性和品質。她表示,具自制特質的人能更有效克服負面情緒,避免採取報復或迴避行為,並以正向態度修復關係,說明自我調節能力在親密關係中的重要性。
戀情不定 生活教仔 皆是挑戰
對親密關係的不同階段,何敏儀強調,各時期都有其獨特挑戰。在戀愛初期,安全感是核心問題;因雙方關係尚未穩定,容易因不安而懷疑對方是否適合自己,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成為戀愛關係的壓力來源。
而結婚後,挑戰則轉向生活細節的磨合。例如新婚夫婦或會因家庭瑣事產生爭執,從廁所物品擺放到衣物處理方式,這些日常都可能成為矛盾的導火線;到孩子出生,夫妻則要在維繫彼此關係的同時,學習如何共同教育孩子,此時來自長輩的干涉也可能使親密關係更複雜。
面對這些挑戰,需要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冷靜控制情緒,及採取更理性的行動,「比如,當情緒激動時,你可以喝杯水、散步或運動,這些能幫助我們快速降溫,避免感情用事。」何敏儀說,自我調節還包括改變思維模式,例如回想伴侶的優點,或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這種同理心能促進伴侶間的正向互動,減少誤解和衝突。
「和為貴」觀念避免激化矛盾
何敏儀提到,自我調節能力與個性特質、成長經歷密切相關;「有些人天生自控能力較強,更擅長調節情緒;而另一些人則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與訓練來提升這方面的能力。例如,參與情緒管理工作坊或接受心理輔導,都能幫助個體增強自我調節能力。」此外,不同文化背景對自我調節也有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關係強調『以和為貴』,這種價值觀能幫助個體在衝突中更傾向於修復關係,而非激化矛盾。」
她補充,同類型的寬恕研究過去少有在華人社會進行,是次研究補充了心理學的跨文化因素與視角,也為改善親密關係提供更多可能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