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有云:無怨不成夫婦,無仇不成父子。除了戀人、夫妻外,親子關係的摩擦矛盾亦很常見,也是何敏儀寬恕研究的焦點之一。她指原生家庭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環境,影響深刻且長遠,而家庭中若存在角色分工不平等、權威壓迫,甚至是父母的缺席或忽視,都可能對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傳統文化往往強化了家庭中的權力結構,例如「父親永遠是對的」或「母親應該完全為家庭犧牲自己」,這些觀念限制了父母角色的多樣性,也可能導致子女在家庭中感受到壓力和情感缺失。
「死要面」妨礙修復親子關係
「在傳統權力結構及文化中,例如父子之間或上下級之間,權威一方犯錯,往往礙於面子而不需要道歉。即使現代社會強調平等,但許多人仍受制於傳統觀念,認為權威者不應該認錯,這讓受傷害一方的寬恕變得更加困難。」對於如何應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時,何敏儀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首先是承認「傷害的存在」,並理解父母的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的原因。這並不是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辯護,而是幫助子女找到理解的角度,從而減少內心的怨恨。
她說:「寬恕並不是接納對方的錯誤,而是接納對方作為一個人可能會犯錯的事實。」因此,寬恕也不意味着忘記或完全釋懷,而是一種選擇。這背後是對自身健康和成長的重視,「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傷害,即使對方不道歉、不悔改,我們也可以選擇寬恕,因為這是讓自己放下的唯一途徑。」
何敏儀又提到歌手關心妍的成長故事。關心妍年幼時,父親離開家庭,對她造成深遠的傷害。多年後,她選擇寬恕父親,並在丈夫的鼓勵下開始與父親接觸。可惜的是,關父突然中風去世,無法聽到女兒原諒的說話。關心妍後來將這段經歷升華為愛,創立慈善機構,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何敏儀指出,從寬恕中釋放自己,是一種積極行動,更可以是一份愛的延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