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交通總站舊址紀念碑揭幕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嘉賓手持《克爾日記:香港淪陷時期東江縱隊營救美軍飛行員紀實。》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老兵和老兵後人出席揭幕禮。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學怡)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進一步傳承愛國愛港精神,令更多人深入了解這段抗戰歷史,新界鄉議局與多個團體昨日在西貢深涌舉行「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交通總站舊址紀念碑」揭幕禮。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在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將會繼續加強市民的愛國情懷及民族認同感,引領年輕一代正確認識抗戰歷史、秉承抗戰先烈的高尚情操。鄉議局主席劉業強透露, 希望能聯繫社會各界將本地抗戰遺址組成一條紅色旅遊路線。

交通站舊址李家大屋是一座白牆大屋,屋上方標明建築年份的「1936」四個數字。大屋由李源毓斥資於1936年建成,供其兄弟及家人居住,至今仍保存完好。在1942年至1944年期間,該大屋被用作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情報交通總站,用於掌握敵情變化,接受上級指示以及指揮各中隊協同作戰,是當時東江縱隊在港的重要聯絡中心。

據史料顯示,該交通總站的站長初期是葉培,後因葉培遭日軍俘虜,1943年轉由李坤接任站長,而最後一任站長是羅許月。該交通站共有六條交通線,在傳送情報及物資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大批物資經此交通站轉送到內地抗戰前線,從各方搜集所得的情報亦經此傳遞到大隊部指揮機關,令大隊部可及時作出有效的作戰部署。李家人除了在日常吃住方面幫助游擊隊,也曾在1942年8月20日,日軍到交通站搜查時,鎮定地掩護年輕的交通員張發脫險。

梁宏正:代代相承愛國精神

梁宏正指出,抗戰時期無數愛國之士自告奮勇,為守護祖國奮戰到底,寫下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我希望市民透過參觀抗日戰爭紀念設施及遺址,可深入認識到先烈們在抗戰歲月裏的艱苦歷程,從而將愛國精神代代相承下去。」

李慧琼冀各界共推愛國教育

出席揭幕禮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表示,此次紀念碑揭幕儀式不僅是一份對歷史的尊重,亦是一種愛國精神的承傳,這段歷史可以令更多香港青年深入了解到,在香港這片土地上也有許多先烈在抗戰時期為國捐軀,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她亦期望,社會各界共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支持抗戰歷史的研究及弘揚,共同守護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記憶,「我們要讓愛國愛港的精神,猶如這塊紀念碑一樣屹立不倒、代代相承!」

「交通總站舊址的保留與紀念碑的設立,讓後人得以追思先輩的犧牲與貢獻,以激勵我們傳承愛國愛港的精神。」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指出,深涌的李家大屋見證了抗日戰爭期間烈士們的英勇事跡,並記錄了當年交通總站在傳遞情報、運送物資、籌集軍糧、保護游擊戰士及支援抗日戰爭的關鍵作用。而李坤、羅許月等先輩先後擔任站長,亦體現了香港同胞與內地同胞團結一心、共禦外敵的偉大精神。

劉業強:夥抗戰遺址組紅色路線

對於未來如何能吸引更多市民及遊客來此參觀,劉業強表示,未來會攜手社區各界人士,聯同其他本地的抗戰遺址組成紅色路線,使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深涌了解及紀念中國人民的抗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