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賽道」好輪迴,數字時代饒過誰?全民自媒體下,無論你是男女老少甚至一隻汪,都自有你的練馬場。只不過,芸芸賽道中,有兩條比較特別,一條萌寵,一條萌娃。TA們相對沒有自主意志,與其他賽道上的淘金者一比,更像是工具屬性的搖錢樹。

當然,一定有不少寵物主和寶媽發帖只是單純想分享寶貝們的開心一刻和成長時光。但也不能否認的是,如今各大社交平台上,兒童網紅和明星寵物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收割着萬千流量與不菲收入。而人氣爆帖的背後,是一條高度商業化的製造流水線。尤其是兒童網紅,因客戶精準、廣告位多、變現轉化效果好等優勢而成為MCN機構(網紅孵化機構)的大愛。

兒童商業化成風已然憂心,但更令人不安的,恰恰是許多父母本身在這條流水線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後推手角色——他們自己不願努力,卻發現可以將孩子推到聚光燈下。如果不是富二代,那啃老不如啃金娃。

尤其是類似「靠娃月入15萬」這種營銷文案在不停刺激着更多家長投身這場狂歡。他們甚至辭掉工作,一門心思將孩子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打造成劇本,用隱私兌換流量。在某MCN機構的「課程交流群」中,800多名成員每日討論如何量產爆款視頻,面對新手們的「痛點」,群主直白回覆:「純晒娃不行,必須有主題——要麼足夠漂亮,要麼足夠有爭議。」 父母們遂茅塞頓開,絞盡腦汁把自己「平凡的家庭」包裝得「有記憶點」,用虛擬的人設編織着真實的發財夢。

有MCN機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人氣萌娃的背後都是量身訂做的「人設劇本」:活潑開朗的孩子立「小太陽」標籤,內向安靜的則包裝成「高冷學霸」。每種人設都經過精心設計,迎合市場和算法的偏好。至於如何讓人設「落地」,則是通過讓孩子反覆訓練台詞、機械重複舞蹈動作,甚至刻意設計「翻車劇情」來強行塑造。一個3分鐘的視頻,孩子可能需要反覆練上數小時。此刻,孩已非孩,而是被鍛壓成一件托盤,承載着大人們對財富和名氣的貪婪。

這就是那條畸形卻又普遍的家庭邏輯:父母將自己的未竟之志強加於孩子,視孩子為他們通往成功的捷徑。「啃娃」心態的本質,是成人將自身的社會競爭壓力轉嫁給下一代。有星媽得意認為,孩子能吸金,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但真正贏的,其實只有在起跑線前躺平的她自己。當父母沉迷於直播間打賞時,孩子失去的不僅是睡眠和遊戲時間,更是對世界的真實感知與自主選擇的權利。而這樣的童年,可能需要用一生來治癒。星媽眼中的「黃金起跑線」,其實早已偏離了健康的成長軌道,在歧途上跑得再快也難以在真正的人生賽道上成功衝線。

其實,很多父母並非不愛孩子,只是他們把「成功」的定義等同於「變現能力」,把「關愛」異化成了「包裝與營銷」,把孩子視為了自己的私人財產。還是那句老生常談,做父母才是最應該考試的一件事。「以愛為名」的故事變事故,真的看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