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帥 武漢報道)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16日在湖北武漢閉幕,大會發布了《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和《數字教育合作武漢倡議》等成果,並現場啟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標誌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邁入新階段。根據新發布的白皮書與倡議,我國將推動建設數字教育海外學習中心,優先支持面向發展中國家開展數字技術能力培訓,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持,彌合數字教育發展鴻溝,消除教育不平等壁壘。大會也呼籲,要廣泛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智慧教育互聯。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註冊用戶已突破1.64億,覆蓋220餘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教育資源數字化中心。《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中提出,建設未來學校,推動智能技術深度融入管理、服務、決策各環節,將有效提升學校治理現代化水平。智能時代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正引發生產關係變革,倒逼育人從知識傳授為重轉變為能力提升為本,需要深度構建育人質量與標準體系,謀劃未來教育與人才能力圖譜。

推動建設數字教育海外學習中心

白皮書明確,將推動建設數字教育海外學習中心,優先支持面向發展中國家開展數字技術能力培訓,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持,彌合數字教育發展鴻溝,消除教育不平等壁壘。中國願與世界各國攜手,以教育數字化促進教育的高水平開放,共同構建數字教育發展共同體,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新發布的《數字教育合作武漢倡議》則呼籲,要構建多邊協同的數字教育治理體系,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機構的合作,建立國際數字教育標準框架,制定跨國互通的認證體系,推動智慧教育全球互聯。同時,廣泛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國際合作,彌合全球智能鴻溝,構建語料開放、模型開源、算力共享的技術服務體系,構建協同創新的研發生態。

王興興:「AI非取代教師,而是強力賦能工具」

與會的「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認為,隨着大模型逐步掌握人類語言理解能力,教育的本質正迎來全新定義,傳統教育模式呈現「教師—課本—考試」的單向傳遞,而在AI時代,教育需要轉向為「個體—工具—環境」三位一體協同進化。「AI技術絕非取代教師,而是作為強有力的賦能工具。」王興興認為,在AI賦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型升級是一大關鍵挑戰。此外,教育數據具有高度敏感性,這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隱私和誠信保護機制,嚴格防範算法偏見對教育公平造成的隱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