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美容行業頻現預繳式消費糾紛,多間美容中心被指疑似閉店前引誘消費者充值後,以「假搬遷、真結業」手段「金蟬脫殼」,更將顧客資料轉賣至其他美容中心,顧客到了新店卻被高壓式推銷,無奈面臨「加錢續命」或「錢貨兩空」的兩難困境。記者收到多名苦主爆料,揭露尖沙咀兩間美容院涉嫌擅自轉移客戶資料,合謀「賣豬仔」。有區議員估計,牽涉同類案件的受害人或多達130人,涉案金額料高達180萬港元。

【舊店疑「假搬遷真結業」 顧客被迫簽新店再充值】

C小姐自2014年起就惠顧美容中心A,已是超過10年的忠實顧客。她表示,自己過往買了不少套票,支持該店老闆娘Phoebe的生意,甚至在今年3月底時,面對店員游說,再額外購買價值1萬港元的療程。然而,沒過多久,C小姐卻在4月7日突然接到通知,稱該美容中心已搬遷至尖沙咀美麗華商場的新地址。

尖沙咀兩間美容院涉嫌擅自轉移客戶資料,合謀「賣豬仔」。(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在同一間美容中心A購買美容療程的林小姐,也遇到類似情況。她得知店舖搬遷後信以為真,到新地址,發現該地址是美容中心B。林小姐想繼續做剩餘療程,卻被告知舊店老闆欠下高利貸,已經跑路。

林小姐回憶,當時美容中心B員工游說她簽下一份聲明,稱舊店顧客如果想繼續做療程,需要按原充值金額「一比一加錢」的方式再付費,「譬如我買了三萬元的,他就要我補三萬元,我才可以做到六萬元的東西」,對方表示要加錢才能做項目,「不然以後都沒得做」。除此之外,林小姐亦向記者透露,她自己之前為旺角一間美容中心的會員,曾經以類似的方式被介紹至尖沙咀的美容中心A做療程,如今,再次遇上熟悉的手法。

【前員工揭舊店連夜清場 老闆娘失聯疑已拿錢走佬】

美容中心A前員工希希(化名)向記者透露閉店當天的異常情形。她表示,老闆娘Phoebe在4月6日那天突然通知全體員工次日放假,希希和同事想到次日還有很多客人要來做美容項目,放假並不合理。於是,她們第二天自行返回店舖查看情況。

希希回憶稱,4月7日當天她看到一些陌生女子正在店舖裏整理檔案,而Phoebe則在房間內,疑似和一名男子密談,簽署文件,並告訴希希她們之後去新公司上班。後來,希希到了新公司從新老闆口中得知,Phoebe於3月底哭訴稱「在外面欠了大筆債務」,詢問對方是否願意收購其店舖的顧客資料。

從多名受害者透露的細節不難看出,種種跡象顯示,美容中心A也許並非「搬遷」這麽簡單。C小姐懷疑,顧客的資料是由舊店賣給新店,兩店老闆之間相熟,不排除有利益往來。C小姐指出,新店員工能夠通過WhatsApp找到自己,精準掌握自己過往的消費紀錄,甚至要求顧客簽約放棄原有權益。然而,C小姐表示,新店現在並不承認此事,稱自己只是接手,是無辜的。

C小姐表示過往買了不少套票,支持該店老闆娘Phoebe的生意。(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對於舊店美容中心A,C小姐感到氣憤,指Phoebe在明知即將結業的情況下,仍於3月底大力推銷療程,自己目前共有約2萬元的療程仍未兌現,直指對方「根本就是有預謀地捲款潛逃」。

【新店不認賬目 強調僅為「借場地」非同一老闆】

究竟,Phoebe去了哪裏,顧客資料是否涉及私自售賣,新店對此有何回應?

記者帶着這些問題到訪位於所謂「搬遷新地址」的美容中心B,發現疑似「結業」的美容中心A的Logo確實懸掛於門頭一側,不排除新店為方便舊店客人辨識而擺放。

記者亮明身份向美容中心B員工了解相關事件時,對方表現出嚴肅且抗拒的態度。自稱是劉小姐的美容中心B前台職員,強調公司未有收購美容中心A,只是「借出場地」供Phoebe使用,之後亦與Phoebe失聯。劉女士表示,會幫忙接美容中心A的客人,而如果客人覺得這裏服務好願意留下來,那就是後話了,她還表示,兩家公司絕不是同一個老闆。

記者發現疑似「結業」的美容中心A的Logo,確實懸掛於美容中心B門頭一側。(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記者再追問有關美容中心B如何獲得舊店顧客資料等問題時,對方則拒絕正面回應,並多次說此事與他們無關,讓記者聯絡前美容中心A尋回應。

然而,美容中心A老闆娘Phoebe早已失聯。受害者林小姐給出的聊天紀錄截圖顯示,無論林小姐如何發消息尋求回應,Phoebe近1個月都未回覆任何信息。記者其後亦拿到了據稱是Phoebe的電話,嘗試聯繫其本人解釋事件,但無人回應。

【案件處灰色地帶難以立案 苦主投訴無門感徬徨】

一邊是討不回來的預付款,一邊是負責接手的美容中心B要求高額充值才能繼續享受服務,面對這樣的情況,這群消費者投訴無門,維權遙遙無期。

受害者們表示,意識到自己可能遭遇騙局時,第一時間想到向銀行追討回於美容中心A的充值金額,然而發現被老闆娘鑽了法律的漏洞:美容中心A自始至終都自稱只是「搬遷」,而銀行要求提供明確的證據證明其為「結業」才能受理案件,林小姐表示非常無助。

另一位受害者L小姐也遇到相同情況。事發後,她想要銀行方面停止一單其在美容中心A支付的6000元港幣的分期付款賬單,但銀行駁回了請求,表示這筆分期付款的消費為L小姐自願性的消費,屬於民事商業糾紛,銀行不受理,建議L小姐求助海關,用《商品說明條例》控告該美容中心。C小姐同樣表示無奈,想要報警逮捕老闆娘,但被告知不涉及刑事成分。

受害苦主表示,目前為止,相關政府部門、消委會、海關、警察等都沒有幫助苦主解決問題的途徑,因為商家走在灰色地帶,訛稱自己是搬遷且有人接手療程。多名苦主表示,美容中心B根本預約不到時間,無法提供服務。

【區議員接百宗求助個案 涉案金額料達百萬】

據了解,因類似手法中招的苦主並不少,涉及的金額更加是數以百萬計。規管預繳式消費大聯盟總幹事、北區區議員吳耀祖表示,今年3月至今已接獲130位受害者的求助,都涉及與美容中心的糾紛,且涉案金額數字驚人,料有約180萬港元。

規管預繳式消費大聯盟總幹事、北區區議員吳耀祖表示,今年3月至今已接獲130位受害者的求助(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實際上,香港的美容行業不斷傳出類似的欺騙手法,早已形成一種歪風邪氣,在行業中小有規模。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有不少受害者發帖訴說自己的遭遇。網友「Kate Wong」表示自己也被賣去同一間店,並受其「Hard Sell」困擾。網友「Christy Siu」則表示自己被人賣去銅鑼灣一間美容中心,但體驗很差,服務貴且員工態度差又「Hard Sell」,呼籲大家不要去。

美容中心「賣豬仔」是否構成欺詐?若果證實兩間美容中心涉及利益交易,是否有機會觸犯串謀欺詐?這樣的賣盤方式會否變成商家「金蟬脫殼」,謀取不合理利益的途徑?點新聞將持續追蹤事件發展,並邀請法律等各界專家作進一步分析。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子萌、王俊傑報道,視頻攝製:任青、羅平,旁述:吳超峰)

責任編輯: 之袁